“瞎子巨人”沈祝三《筑梦》武汉大学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甬剧《筑梦》剧照

  舞台暗下来,与国立武汉大学落成典礼的热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垂垂老者蜷缩在舞台的右侧角落,他看不见,却努力聆听着,用心感受着,淡然安静地让人心疼。他说自己是一个瞎子,不适合去落成典礼那么神圣的场合。这正是甬剧《筑梦》结束时的一幕。然而,正是有了他,才有了今天“江城多山,珞珈独秀”的武汉大学。日前,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打造的甬剧《筑梦》在梅兰芳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在剧场收获感动的同时将人们重新带回那段虽然坎坷却充满正能量的岁月。

  甬剧《筑梦》人物原型沈祝三( 1877~1940 ),是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始人,武汉最漂亮的老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它们几乎支撑着汉口老房子的半壁江山。 《筑梦》以“沈祝三倾囊建造武汉大学”的真实事迹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宁波大建筑商沈三江,低价竞标承建了气势恢宏的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群。建造过程中,因时局动荡,工程几乎陷入绝境。沈三江饱含着宁波商人的诚信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倾家荡产建起了武汉大学。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毁家兴学”建起武汉大学实在是不值,但对于农民出身、靠着下雨时去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读雨书”长大的沈三江来说,却是一个做了一辈子的梦。他知道,穷人孩子读书难,所以他要在这里造一座中国最美的大学堂,让像他一样的穷苦孩子实现读书的梦想。沈祝三最值得人们敬佩的地方在于他作为一个宁波商人,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信义行天下,爱国又爱家”的“宁波帮”精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教育兴邦”的中国梦。

  “在网上百度沈祝三,看到了这个人参与建造武汉大学的事迹,最让我不能放下的是参与竞争的时候,他明明知道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要想把这个大学建造好是有困难的,但是仍旧坚持。还没有完工的时候,日本鬼子来了,这时候完全可以放弃,他却卖掉了所有的财产,投入到工程中去。在身体、战争、资金链断掉等多重压力下,他双目失明,但还是没有放弃,继续领导建造这个工程,这种精神真的震撼到我。 ” 《筑梦》导演陈薪伊谈到最初接拍这部戏时表示,沈祝三这个人的精神感动了她。这让她回想起了十几年前,和湖北省京剧院合作时,汉口长江边上的欧式建筑让她印象深刻,而当她得知这些建筑百分之七十都是沈祝三公司建造的时候,她还是感觉很惊讶。“我主张戏剧要有宗教精神,要能传递正能量,要有梦想,沈祝三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陈薪伊说。她表示,要抓住一切时机把从古至今优秀的人呈现在舞台上。

  放不下这个人,就必然要在这个人身上大费工夫。陈薪伊表示,在选择扮演沈三江角色的演员上让她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按照常理来说,对于分量这么重的男一号来说,理应由演技经验丰富的老演员来演,但是她认为,沈三江的气质中有很阴柔的一面,而老演员表面上太强势了,应该稍微弱一些,让精神和身体的状态有个反差。陈薪伊只看了一张剧照便看中了年轻演员郑健,“他眼睛里很深,唱功很好,动作我可以来指导他” 。为了成就郑健,陈薪伊选择了三个国家一级演员帮衬他——王锦文、虞杰、严耀忠,三人分别饰演女一号“姚梦欣” ,“姚梦欣”的剑桥同学、海威洋行买办“林昀杰” ,沈三江助理“沈阿根” 。

  近年来,反映“宁波帮”精神的题材作品不断问世,从各个领域和角度来讲述“宁波帮”发展史,表现宁波商人的“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但总体来说,反映“宁波帮”精神的题材作品还不够多,内容还不够丰富。著名戏剧家周冠均认为,在所有反映浙商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中, 《筑梦》是诠释得最尽善尽美的,从“务实、守信、重学、向善”的“宁波帮”精神到浙商精神,再到浙江人的核心价值观全都深刻反映出来了。“甬剧艺术家们自觉承担起对宁波文化、‘宁波帮’精神探索、发扬、传承的责任。 ”戏剧评论家李春喜肯定了艺术家们的付出。

  编剧之一王晓菁谈到,在剧本的创作中抓住了两点,一个是“读雨书” ,一个是摸墙。“读雨书”是沈三江的起点,也是为什么要建武汉大学的原因;摸墙是终点,沈三江眼睛瞎了,所有人都看见大学建成了,他只能用摸去感触这个大学,这个大理石是英国进口的,这个地方是什么颜色的,对于瞎子沈三江来说,都如数家珍。王晓菁说,在她心里,沈三江是个瞎子但也是个巨人。王晓菁说,看了这个戏以后,很多企业家纷纷表示要在教育上做点什么,能有这样的反馈,这个戏就没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