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戏剧的戏剧
——评话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栏目:品味
作者:许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和北京人艺的王鹏、韩清担任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排练演出了《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近期,该剧原班人马进行了第二轮的演出,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演员的表演都愈加娴熟,将皮兰德娄对戏剧、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细腻而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颇得观众好评。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剧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在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舞台上常演不衰。这部剧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别具一格,甚至可以说是通过戏剧对戏剧本体的思考与研究。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的情节并不复杂:剧院经理兼导演正在指导演员排戏,这时突然有六个人出现在排练场,他们自称是剧作家未完成的角色,他们没有姓名,只是父亲、母亲、大儿子、大女儿、小儿子、小女儿。他们希望能够将他们的故事通过排练呈现在舞台上,从而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导演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由他们将他们的故事演出来,再让演员模仿他们,以期能够由演员演出他们的故事。在“父亲” 、“大女儿”等人的叙述表演中,他们完成了一个家庭伦理悲剧,然后默默地离开。只留下茫然的导演和演员们。皮兰德娄以这样一个戏中戏的形式将两出戏巧妙地融在一起。很明显,这六个人所演绎的家庭伦理悲剧并不是剧作的重点,剧作的重点在于导演如何“引导”这六个人把他们的故事表演出来、演员又如何通过模仿他们去表演他们的故事。在他们自己的表演、演员的模仿、演员的表演等一系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戏剧呈现中,皮兰德娄对现代戏剧的表演、观念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地探讨,并进而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首先,该剧是对戏剧形式的思考。德国戏剧理论家彼得·斯丛狄认为:“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作为对戏剧的批评不是戏剧作品,而是叙事作品……(该剧)主题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戏剧层次(六个剧中人的过去) ,这个层次已无法再形成形式。负责形式的是另一个层次,与第一个层次相比是叙述层次,即六个剧中人出现在正在排演的剧团面前,试图实现他们的戏剧。他们讲述和自己表演他们的命运,经理和剧团是他们的观众。 ”这里所谓的“无法再形成形式”的“戏剧层次”是指传统的、古典主义戏剧的戏剧性形式。《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突破了传统的对时间、空间以及情节设置都有诸多限制的绝对封闭的戏剧性形式,利用“戏中戏”的方式将戏剧的叙述性与扮演性呈现在舞台之上,构成新的戏剧形式。而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又与该剧的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对戏剧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诚如黑格尔所言:“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中,内容即形式的内容,形式即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是在对旧的传统戏剧形式扬弃的基础上开创出的现代戏剧新形式。

  其次,该剧是对现代戏剧本体的思考。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中,皮兰德娄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探讨了生活真实与戏剧真实的关系;探讨了模仿与真实的关系、模仿与表演的关系;探讨了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以及演员该如何贴近人物、如何塑造人物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皮兰德娄还通过该剧对剧作者创作的剧作与舞台呈现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立场:即舞台上演出的戏和剧作家创作的剧本之间永远不可能完全相符——剧作家通过想象,充满激情创作出的人物,永远不可能和演员演绎出的舞台形象完全吻合,舞台上的演出与剧作家内心的期待和本意相去甚远。他的这一观点被广大剧作家所接受,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而这对于理解剧作家、理解舞台、理解戏剧都是有意义的。

  再有,该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人的存在,具有哲学深度。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中,真相与谎言相互碰撞,内心与外表互相掩盖,荒诞与现实交相映现……共同演绎成了一出人类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有关生存的浮世绘。剧作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孤独的永恒、探讨了人的相互误解和真正相互理解的不可能。好的戏剧是关乎社会人生、关乎人类生存和存在的。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对哲学层面的思考,契合了二十世纪初期整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形象而深邃。

  优秀的戏剧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如思想的深邃与广袤、人物性格的鲜明与形象的丰满等。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作为优秀戏剧的代表,体现出戏剧作为艺术的意义。北京人艺能够不计经济利益推出这部作品,表现出高尚的艺术品格,理应受到观众和社会的尊敬。彼得·布鲁克说过:“戏剧需要永恒的革命” ,我们期待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革命性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与人类风貌的优秀戏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