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新一代再领“新潮”
——听“传统与现代”青年国乐团首演音乐会
栏目:品味
作者:傅显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央音乐学院实验民乐团,以演奏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民乐新作品为己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引领国内当代民乐专业表演的发展,推出了一大批民乐佳作,后来因种种原因逐渐消弭。此番,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成立,全部由民乐系青年教师组成,不久前在学院音乐厅举办了首演音乐会,令人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感到清风拂面。

  开场作品是陈雷激改编的古曲《酒狂》 。古琴按抹轻起,漂浮悠远;中阮切入,逍遥自在;演奏动静相间,醉态、仙态兼备。接下来是谭盾为电影《英雄》配乐的古琴、二胡与打击乐重奏,选自《棋馆古琴》 《水之上》两场戏的音乐台上鼓响弦鸣,张力十足;弓弦闯入,杀气腾腾。音乐戏剧性很强,二胡演奏生动活泼,中间一段旋律很好听,只是音乐脱离影视画面,没了依托,音响略显单薄,结构略显散乱。回忆电影,音乐却恰到好处。这首曲子如是放入多媒体音乐会更合适。接下来的传统乐曲《三六》给观众提起精神。江南丝竹不用指挥,八位民乐演奏家八双手如出一辙、心领神会,段落干净、句法清晰,韵味十足,音乐表演完整完美。 《空谷流水》是周龙1982年创作的古筝、管子、笛子与钟琴的重奏作品。筝拨琴敲,流水潺潺、意境空灵,排鼓滚奏、管子穿行,山野生机盎然。音乐雅俗相间,技法传统混合现代,抒情绘景,写实也写意。这是一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潮音乐”的代表作品。演奏相当不错,只是古筝与管子间音高调整不够十分准确。陈怡创作的《中国寓言》是一首无调性的现代室内乐作品,涨落起伏的音响叙述的是“东郭先生” 、“渔人得利”的寓言故事。 《道情——为弦乐而作》回归传统。这首由杨勇改编的弦乐曲,采用民间道情音乐为材料展开而成,音乐酣畅、风格纯正、演奏精彩,听来十分过瘾。

  下半场演出听起来更加酣畅淋漓。小乐队合奏《醉舞金刚》 ,由邹航作曲。作者介绍说灵感与素材源于西藏民间音乐。作品没有套用民歌、民族器乐大旋律,也没有追寻民间音乐风格写作的套路,而是遵从个人印象与感觉去刻画佛教金刚形象。技法不拘一格,音乐生动、幽默,画面感很强。结尾突然,就像看西藏唐卡,人物忽地四散飞走,很有意思。接下来《梅边四梦》由王丹红作曲,也是个人印象式写作,技法传统而不守旧,联想不断、景色不断。作品有汤显祖《牡丹亭》的起因,却是个人心怀的浮想联翩。音乐意境迭出,引人入胜。随后的《醉秦》由谢鹏作曲,以作者童年回忆为主题,古城西安的秦风忆旧。作品写作传统,板胡领奏,韵味十足。音乐会压轴的是朱毅作曲的合奏作品《咏南》 。这是一首江南丝竹风格的作品,传统写法、旋律取胜,分《山》 《水》 《竹》三个乐章, 11人的乐队没有指挥,由扬琴领奏。音乐抒情写景、有动有静,表演活泼、配合默契,演奏令人屏息静气,不愧为乐队的保留曲目。

  这台演出乐器不用电声,只是古琴因为音量太小加了麦克,为保持与其他乐器演奏时的音量平衡。现场演出证明,古琴用麦克在音乐厅演出效果更好。否则,很多泛音演奏后排会根本听不见。但是,保持一种室内乐表演的基本规范与传统,不用电声能最大限度展示演奏家控制乐器音量、音色的能力,也是衡量音乐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音乐会以室内乐中小型作品为主,不见民乐队常见的低音乐器大提琴,音响风格的民族化更显纯粹。同时,舞台表演注重民乐单件乐器的个性,注重舞台资源的节省,充分尊重了室内乐表演的艺术规律。

  音乐会《三六》 《道情》 《咏南》等传统风格乐曲的表演形神兼备、推陈出新,体现出国乐团民乐传统演奏的深厚功力。这台音乐会现代作品的演奏细致、精心,有张弛、有涨落、有个性,可以说多数作品的音乐诠释都很到位。现场效果好坏的参差不齐,有些是作品创作本身的问题。一些探索性新作品写作得不成熟,在表演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然而,不同风格、不同技巧、不同年代多样化室内乐作品的呈示,显示出青年国乐团把握多种风格器乐作品的表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