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改革开放40年话剧创作历程
作者:刘 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话剧创作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创作剧目迅速增长,创作手法不断拓展,艺术品位不断提升,出现了中国话剧史上第二个创作高潮(第一个话剧创作高潮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

    40年来,话剧创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特点,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重大节点,话剧创作总是以最敏捷的速度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及时地出现在人民需要的舞台上,发出时代的最强音。40年来,话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表现的主题不断深化,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历史故事的能力不断提升,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在各个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均展现出当代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新思考、新发现、新创造,以艺术的手段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借鉴西方戏剧表现手法,从传统戏曲吸收艺术营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深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美学精神,创作出具有诗意化的戏剧作品,拉近了话剧艺术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距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指导下,艺术家进一步增强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反思中回归,在突破中寻找,在探索中创新,涌现出多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开拓出话剧创作的新格局,积累了大量创作经验。

“写真实”传统的回归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7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初,话剧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创作“写真实”传统的回归。在思想解放精神鼓舞下,文艺界在拨乱反正中焕发了艺术青春,揭批“四人帮” ,歌颂老一代,清除文艺战线上“文革”文艺“假大空”遗毒,重新回归现实主义“写真实”的创作精神,以充满激情的创作为四个现代化鼓舞士气。如揭露批判“四人帮”祸国殃民种种罪行的《枫叶红了的时候》 《丹心谱》 《于无声处》 《灰色王国的黎明》 《权与法》等;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曙光》 《秋收霹雳》 《报童》 《宋庆龄和孩子们》《西安事变》 《陈毅出山》等;鼓励人们改变旧观念,突破新长征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力,清除“唯成分论”的束缚,勇敢地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在召唤》 《血,总是热的》 《报春花》 《救救她》等;以史喻今的历史剧《懿贵妃》 《大风歌》 《王昭君》 《闯江湖》等。这些作品说出了广大观众长期以来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使他们在思考社会、反思历史的过程中重拾信心,增强了在新长征路上再立新功的信心与勇气。

话剧《丹心谱》剧照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艺术家们针对八十年代初出现的话剧“危机” ,一直在思考如何重振话剧舞台创作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得到充分解放,话剧创作出现了两股发展潮流:一是探索实验话剧蓬勃发展,开阔了话剧创作思路,丰富了舞台表现手法;二是现实主义话剧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使话剧艺术质量不断提升。

探索话剧的兴起及影响

  “探索话剧”的出现,是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反思靠政治情绪引起舞台轰动效果这一话剧创作现象时,思考如何增强话剧自身的艺术魅力去赢得观众问题时,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闯出的一条创新、实验之路。其中,导演观念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舞台创作中突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引进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问题。1980年前后出现的几部话剧即是开先河之作, 《屋外有热流》 (1980年)的推倒“第四堵墙” 、破除一切幻觉的实验; 《原子与爱情》 (1980年)的舞台上多场景的运用; 《周郎拜帅》的演员在剧中跳进跳出,既表演角色,又担任“叙述者”讲述故事; 《街上流行红裙子》 (1984年)的写意性舞台设置; 《魔方》 (1985年)把表现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贫困戏剧、荒诞派戏剧、意大利喜剧、哑剧、独白剧等风格融合在一个戏的演出中……这些戏不但没有使所表现的内容“失真” ,而且强化了人物的情感真实,把生活真实提升到艺术真实的层面。 《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利用两个“说书人”串场剧中的几组故事,表达一个中心的主题;《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用超现实的手法,让“死者”从太平间“走出”去“访问”活着的人; 《蛾》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剧中人的人生理想追求,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生活的真实; 《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的导演从毕加索的几幅由实到虚、由模仿到表现、由写实到抽象关于牛的绘画作品受到启发,在舞台上创造了从写实到抽象的空灵表达。随着剧情的推进,同一幢老房子渐渐没了屋顶、没了墙壁、没了门窗、没了家具,茂密葱茏的梧桐树也渐渐没了树叶、没了枝条……这些作品借鉴西方荒诞派和象征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以超现实的创作方法表现生活的内在真实,使舞台创作呈现出整体的样式美和时空流动的韵律美,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探索戏剧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开掘的作品,但随着学习、借鉴的深入,尤其是受到文化界“寻根热”的影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狗儿爷涅槃》 (1986年)运用戏剧假定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将表现与再现、写实与虚拟、荒诞与象征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变得能和观众直接交流,并外化为有意味的戏剧情景。 《中国梦》(1987年)运用西方现代戏剧手法和传统戏曲表现手法,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感应、布莱希特的姿势论和梅兰芳的程式规范融为一体,体现出写意戏剧的和谐、完整和充满东、西方哲学意蕴的流动美。 《桑树坪纪事》(1988年)将写实与写意、现实与幻觉、再现与表现,以及话剧表演与音乐、舞蹈相融会,体现出话剧艺术的诗意美。该剧演出后在中国剧坛引起极大震动,被称为“桑树坪现象” 。这些作品是自20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戏剧”兴起以来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探索话剧经过蜕变后走向了成熟。

进入新世纪,话剧实验与探索朝着诗意化的艺术追求进发。 《生死场》以雕刻般的手法去刻画人物性格,把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在的心理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演出体现出犹如一幅幅版画般的美感。 《秋水山庄》的舞台演出在虚实之间体现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以简约、大气的手法创造出具有浓郁诗化意象的演出形式。 《再见徽因》通过对林徽因和她周围人物心理的开掘,揭示出语言和行动背后涌动着的“欲说还休”的浓浓情感,体现出一种美好与纯情。

现实主义话剧创作的深入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现实主义话剧创作经历了回归、突破、融合、拓展等发展过程,显示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一是突破题材禁区,以写“人”为创作主旨。“文革”期间被禁止描写的个人生活、个人情感、个人思想,尤其被压抑多年的有关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获得了重新展示。 《明月初照人》 《不知秋思在谁家》 《山乡女儿行》 《寻找男子汉》从关注女性恋爱婚姻入手,大胆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中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力的增强,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女性的思想变化和精神风貌。二是以新的视角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改“仰视”为“平视” ,在“普通”中写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与伟大精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巨大贡献,如《报童》 《宋庆龄和孩子们》 《陈毅市长》 《贺龙军长》 《朱德军长》等。三是增强现实主义话剧的艺术表现力, 《红白喜事》 《黑色的石头》 《天边有一簇圣火》 《同船过渡》 《三月桃花水》 《春夏秋冬》以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的素质提高与民族精神的提升。《岁月风景》 《洗礼》 《士兵突击》 《北京大爷》 《地质师》 《 “厄尔尼诺”报告》描写改革开放时代中人们的思想变化、人格成长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让你离不成》 《独生子当兵》以喜剧的形式讲述责任与使命的问题,在信仰危机的现实中给人们提供了信心与力量。历史剧《商鞅》《死水微澜》 《沧海争流》的出现,提升了历史剧创作的艺术质量。儿童剧《陈小虎》 《春雨莎莎》 《白马飞飞》则塑造了新的儿童艺术形象。

话剧《玩家》剧照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政策,话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从描写农村、工业、军事、经济到股票、网络等,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舞台创作出现了绚烂多彩的局面。

  创作的题材不断拓展,主题不断深化。从展现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出现了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的多部优秀作品,如《郭双印连他乡党》 《黄土谣》 《我在天堂等你》等。从写社会问题剧向艺术层次迈进。如《地质师》成功地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铁人”形象;《父亲》把一个以下岗工人生活为题材的社会问题剧提升到艺术层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父亲”形象。在描写抗日题材的作品中, 《沦陷》以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从人性的变化来写战争,既表现了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有形的”损害,也表现出中国人对自己人的“无形的”精神戕害,把对历史的思考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和思想高度。 《天籁》 《生死场》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 《谁主沉浮》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立秋》 《这是最后的斗争》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作品。

  儿童剧创作的回归与突破。一是改变“教育剧”的创作倾向,变“站着”教育孩子为“蹲下来”跟孩子讲话,通过艺术形象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宝贝儿》 《挑战3 VS 3 》 《我和我的影子》 《古丢丢》《想飞的孩子》 《大山里的红灯笼》《红缨》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自己,学会在艰难困苦中成长。二是拓展题材范围。 《柠檬黄的味道》《青春跑道》以新的视角描写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不仅没有给青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增强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自觉性。

  主流话剧创作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在习近平同志一系列讲话精神指导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力度,各地扶持政策的出台,艺术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话剧创作出现了新局面, 《麻醉师》通过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陈绍洋这一形象的塑造,写出了“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宣言》把《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体现出共产党人实现解放全人类奋斗目标的思想追求,使深刻的思想产生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兵者·国之大事》敢于直面当代军队在治军观念中的矛盾冲突,是军旅戏剧在创作观念上的一次突破。 《古田会议》和《董必武》在塑造领袖人物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祖传秘方》表现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顽强斗志。 《闽宁镇移民之歌》歌颂党的扶贫政策。 《去往何处》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现实一系列矛盾进行深刻反思。 《凤凰》描写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历史。 《秋水山庄》 《徐志摩》探索话剧民族化的舞台呈现。 《平凡的世界》通过小人物的奋斗,提升了民族精神。 《李白》 《知己》 《柳青》 《红旗渠》 《郭明义》 《谷文昌》 《焦裕禄》等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艺术成就。

小剧场话剧促进演出市场繁荣

  小剧场话剧,艺术上侧重于探索、实验与创新,舞台演出突破传统话剧单一、呆板的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以丰富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因此,它一出现就受到戏剧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

  新时期的小剧场话剧,发端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11月北京人艺演出了《绝对信号》 ,同年12月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了《母亲的歌》。两剧都侧重舞台表现形式的实验与探索, 《绝对信号》整个演出为三面观众围观、演员穿过观众席上场、人物与观众频频进行直接交流、不采用写实布景、时空在演员表演中自由变换、角色“心理情感”外化,构成了不同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大剧场演出的独特、新鲜的演剧方式,活跃了话剧演出的气氛,吸引了许多从来没看过话剧的青年观众。 《母亲的歌》采用“中心舞台” 、观众四面围观的形式。时空在演员表演中自由变换,运用电影“蒙太奇”或“意识流”的手法使角色的“心理情感”外化……这两部戏的实验成功对话剧创作与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小剧场话剧如春天的花朵在全国舞台上开放,其内容与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有以写实风格讲述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作品,如《同船过渡》 《夕照》《押解》 《绿色的阳台》 《俺爹我爸》 《有一种毒药》 《春夏秋冬》《阳台》 《网子》 《戏台》等;有以独特视角描写青年人的婚恋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困惑的作品,如《留守女士》 《搭积木》《爱情迪斯科》 《火神与秋女》《灵魂出窍》 《人生不等式》 《我爱桃花》 《www.com》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男人的自白》《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夏天的记忆》等;也有以探索、实验等手法表达对时代、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关切,如《天上飞的鸭子》 《屋里的猫头鹰》 《单间浴室》 《勾魂唢呐》 《天狼星》 《福兮祸兮》 《人模狗样》 《无常·女吊》 《红水衣》等;还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原野》 《雷雨》等。

民营话剧丰富了话剧演出市场

  新时期民营话剧是在一片荒芜中诞生的,它是改革开放的一颗硕果。民营话剧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时剧社少,参加人员是业余的,因兴趣、爱好一致而成立话剧社团。如北京有牟森的“戏剧车间” 、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 、孟京辉的“穿帮剧团” 、郑铮的“火狐狸剧社” 、赵淼的“三拓旗剧团” ,上海有张余的“现代人”剧社、王景国的“真汉咖啡剧场” 、“白蝙蝠戏剧实验社”等。在创作方面,民营话剧是实验、创新的。《恋爱的犀牛》 《彼岸》 《零档案》《魔方》 《屋里的猫头鹰》 《思凡》等作品的舞台演出就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2002年,文化部修订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5年12月,文化部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 ,“积极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 。民营话剧社团如井喷一般涌现,李伯男导演工作室、戏逍堂、盟邦戏剧、大道文化公司、何念戏剧工作室、龙马社、黄盈工作室、草台班、上海雨人剧社、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蓬蒿剧场、 9剧场、哲腾戏剧体、小韦伯文化艺术团、繁星戏剧村、鼓楼西剧场等一涌而出。

话剧《恋爱的犀牛》剧照

  其特点是:社团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参加剧社的多是艺术院校和戏剧专业毕业生。剧团建制逐渐走向正轨,由业余“玩票”逐渐向半专业化转变,设置(或签约)编剧、导演和少量骨干演员。创作方面也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为兴趣创作向以市场为目标、以演戏为职业的“谋生”手段转变;二是剧目创作和演出从注重形式探索、实验向注重文本创作转变。探索、实验性的剧目减少,写实性的现实题材剧目增多。

  其内容:一是描写普通年轻人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李伯男导演工作室的《隐婚男女》 《妄谈与疯话》 ,上海现代人剧社的《单身公寓》 ,黄盈工作室的《枣树》 《卤煮》 ,盟邦戏剧的《我不是李白》 ,优戏剧工作室的《彼岸》 ,梦剧场的《招租启示》 ,龙马社的《花事如期》 ,大道文化公司的《托儿》《戏台》等。二是描写青年人的婚恋生活,揭示他们的复杂情感。如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恋爱的犀牛》 、火狐狸剧社的《情感操练》 、戏逍堂的《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李伯男导演工作室的《剩女郎》 《嫁给经济适用男》 、盟邦戏剧的《如果,我不是我》 《活出你自己》 、桂湘文化公司的《海上花开》等。其中, 《恋爱的犀牛》已演出1000多场。三是反映社会现实,直击人性的劣根性。如大道文化公司的《阳台》 、至乐汇的《驴得水》 、圆核戏剧的《造王府》等。

  民营话剧培养了大量戏剧创作人才。导演有孟京辉、谷亦安、陈佩斯、李伯男、邵泽辉、何念、黄凯、赵淼、黄盈等;编剧有张献、陶骏、吴保和、曹路生、李容、哈智超、宁财神、雷志龙等;戏剧制作人有王景国、张余、关皓月、袁鸿、车向蓝、田旭、王翔、樊星、傅若岩等。

  民营话剧的影响,一是民营话剧社团的剧目被国有话剧院团演出,如李伯男导演工作室的剧目《剩女郎》 《嫁给经济适用男》 《隐婚男女》分别被福建人艺、大连话剧团、重庆话剧团、武汉人艺、浙江省话剧团、青岛话剧院、山东省话剧院、内蒙古话剧院、四川人艺等院团演出。黄盈戏剧工作室的《枣树》被国家话剧院演出;赵淼的“三拓旗剧团”与国家话剧院联合创作演出《你若离开,我便浪迹天涯》;何念导演工作室的《跟我的前妻谈恋爱》被武汉人艺演出。二是民营导演为国营话剧院团排戏。如李伯男为浙江省话剧团导演《再见徽因》(2015年) 、 《秋水山庄》 (2016年) ,为四川人艺导演《时间都去哪儿了》,为辽宁人艺导演《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 ,为宁波市演艺集团话剧中心导演《大江东去》 (2016年) 、 《守护》(2018年) ,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 〈富春山居图〉传奇》(2016年) ,为甘肃省话剧院导演的《红水衣》 (2017年)等;黄盈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枣树》 ;赵淼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罗刹国》 (2016年), 2017年,赵淼的三拓旗剧社与国家话剧院联合创作演出音乐剧《你若离去,我便浪迹天涯》 (编剧、导演赵淼) 。三是民营话剧社团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剧目的传播、人才的流通,如盟邦戏剧的《我不是李白》 《如果,我不是我》 《活出你自己》分别被武汉403红楼剧场、西安大华1935、西安音乐厅、新疆乌鲁木齐新锐戏剧艺术中心、重庆正点青年艺术中心等剧团演出,黄盈为龙马社导演《花事如期》 。

  2007年,笔者在北京做过民营话剧的调研,总体上说,民营话剧从剧目创作数量、舞台演出场次和演出经济收益,约占到整个演出市场的50 %至60 %。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解放了艺术家的手脚,开阔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艺术家们大胆地探索、实验,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为攀登艺术高峰铺平了道路。这是促使话剧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人才的成长对一个话剧院团的建设与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团队是出优秀作品的保障。改革开放40年,涌现了很多成绩突出的优秀话剧创作团队,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坚守这块宝贵的文化阵地,不为名不为利,倾其全力为话剧事业做奉献。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话剧创作方面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话剧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话剧创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艺术人才缺乏、话剧原创力不足、好剧本不多;编剧老化、表演弱化、导演缺乏、青年创作者成长缓慢。而缺乏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则是制约着话剧艺术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与重视。刘 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