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辉:跟踪拍摄六十八载,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1950年初春举起照相机,将镜头对准叶根土、高阿二一家五口拍下第一张全家福那天起,原《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便开始了自己长达68年的跟踪拍摄生涯。68年时间,让徐永辉从20岁的毛头小伙变成了88岁的耄耋老人,但他立志用镜头记录一户户普通人家、一个个历史瞬间的决心,却从未改变。

  一张偶然的全家福,改变了徐永辉的一生

  1930年,徐永辉出生于上海徐家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他只上了两年多小学便辍学了。为了生存,1944年徐永辉来到一家在上海小有名气的照相馆当学徒,老板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先生。当时这家照相馆里有个中共地下党联络活动小组,一起学徒的3个师兄都是地下党员,他们经常对徐永辉说解放区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令年少的徐永辉对解放区充满了向往。

  1949年5月的一天,徐永辉发现家门外蔬菜交易市场的大广场上聚集了两三百名解放军战士,有的向群众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有的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他这才知道,上海解放了!后来,在师兄陆文骏的引介下,徐永辉到解放军第七兵团政治部摄影组学习20多天,随即考入了杭州新闻学校。毕业后不久,他便进入《浙江日报》担任记者。时任社长陈冰很欣赏爱钻研、能吃苦的徐永辉,便将一台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照相机交给他,让他从事新闻摄影工作。

  1950年初春,徐永辉来到嘉兴采访。一天早晨,当他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忽然听到一阵奶声奶气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他循声望去,原来是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晒场上蹦蹦跳跳地唱歌。见此情景,徐永辉当即想为他们拍一张照片,将新中国带来的新变化记录下来。可相机盖刚打开,从没照过相的两个孩子就吓得哭着往家里跑。

  徐永辉追了两步,见孩子的父母从不远处的破屋子里走出来,男人怀里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徐永辉笑着说,自己只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夫妻俩一听也笑了:“我们俩从没照过相,能给我们也拍一张吗? ”因为当时胶片十分珍贵,徐永辉干脆提议为他们一家五口拍一张全家福。在拍摄过程中,徐永辉才知道这家的男主人叫叶根土,女主人叫高阿二。

  “离开七星乡后,我将这张全家福冲洗出来,夹在日记本里,打算等他们生活好转之后,再去采访拍摄。 ”回溯68年前的往事,徐永辉依旧记忆犹新。这张简单的全家福,成为徐永辉跟踪摄影的起点,也促使他将“深入老百姓中拍摄,用镜头记录社会生活的点滴变化”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目标。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徐永辉又先后拍摄了汪阿金、钟兆年、王渭兴和周根寿等一批贫苦农民的照片资料。

  “除了拍照片,我还跟他们成为好朋友,经常去找他们谈家常,听他们诉说农村今昔变化的故事。 ”徐永辉觉得,自己与被拍摄的老百姓一样,深深爱上了在这块贫苦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人民政权。“那时候,我工作起来浑身是劲,晚上拿几张报纸往地上一铺就能睡一夜,天亮了马上背起照相机去寻找新的采访对象,日子过得特别开心。 ”

  每隔5年的重逢,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1954年秋,徐永辉到平湖县采访,只见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他忽然想起:“不知叶家的生活有没有好起来? ”于是他又赶到七星乡,却得知叶家早已搬走,不知去向。此后他多次到七星乡打听,终于从一位老太太口中得知,叶根土是逃荒来嘉兴的,近几年他攒了些钱,带着全家回原籍黄岩羊棚岭去了。

  得到这一线索后,徐永辉立即赶往黄岩县,通过基层干部、邮递员、饭店服务员等的协助寻找,终于在1959年9月,经当地一位汽车站售票员的指点找到了叶根土一家。看到叶家生活日新月异,徐永辉乘兴举起相机,“咔嚓”一声拍了张新的全家福。后来这张照片引起时任《浙江日报》总编辑于冠西的兴趣,他亲自为照片拟了标题—— 《一户人家十年间》 ,并配上一首长诗在报纸上发表。

  转眼到了1962年,徐永辉收到叶根土寄来的信,邀请他参加大女儿叶桂凤的婚礼。“这不是一般的喜事邀请,而是一个翻身农民要记者去看看他们今天的新生活。 ”徐永辉最初想送些丝绸被面、枕头当礼品,后来决定把自己拍的全家福《一户人家十年间》送给叶家。

  叶桂凤出嫁那天,叶根土把这组珍贵的照片当成了女儿的陪嫁品,并嘱咐女儿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 ,是用钞票也买不到的,你要把这个‘宝’永远传下去! ”随后,徐永辉兴奋地拍下了又一组全家福——组照《嫁妆》 ,并撰写了一篇题为《陪嫁的“传家宝” 》的通讯,在《浙江日报》上发表。

  “文革”期间,徐永辉因为报道农民翻身的照片而被“造反派”诬陷成“修正主义的‘黑样板’ ” ,被剥夺了摄影报道的权利。“四人帮”被粉碎后,徐永辉刚刚重获采访权,便背起相机再度赶往黄岩县,为叶家拍摄了一组新照片,并命名为《 ‘传家宝’又传开了》 。

  以后每隔5年,徐永辉就去叶家跟踪拍摄一次——其中1984年9月1日和1989年10月4日分别发表在《浙江日报》上的《历史一页》与《一户农家四十年》跟踪新闻照片和通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叶根土的大儿子叶兴富、小儿子叶兴友劳动致富的经历。此外,徐永辉拍摄的1994年儿孙们为高阿二过生日、 2004年叶兴友女儿婚礼等照片,也生动鲜活地记录了叶家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六十余载辛勤拍摄,铸就“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

  在60多年中,徐永辉先后采访叶根土一家达50余次,双方通信60多封,拍摄照片近千张。与此同时,徐永辉还跟踪拍摄了杭州余杭县农民汪阿金一家几十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照、浙江龙泉县扫盲模范李招娣往日今昔的组照、浙江兰溪种田“女状元”胡香的组照、浙江金华汤溪农村娃陈启达成长为消防战士的组照、杭州钢铁厂工人钟兆年的组照等,这些作品都是他60多年深入基层、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收获的成果。正因为一直将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并且坚持不懈地跟踪拍摄超过六十载,徐永辉被新闻界、摄影界的专家们誉为“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 。

  在徐永辉眼中,要在社会变革中创作出有分量、能存留下来的好作品,记者自身先要进行思想革命。“采访采访,‘采’是现象,‘访’是实质,要将‘采’和‘访’两个字紧密集合起来。摄影记者不能拍完照片拍拍屁股就走,而是要投入真感情、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把他们当作朋友、当成亲人,甚至要做‘灵魂工程师’ ,在拍摄对象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徐永辉说。

  徐永辉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跑腿”的摄影记者。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从未想过要把手上的“武器” ——相机放下来。如今已88岁高龄的他依旧坚持到基层为老百姓拍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文艺工作者走基层、到群众中去交朋友、走群众路线的法宝千万不能丢。只有心中装着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准确反映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勒紧裤带,用节约下来的粮食支援前线;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百姓流血流汗、艰辛劳作,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这一切巨变,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更要将它们留在镜头里。 ”徐永辉说,自己跟踪摄影的脚步不会停下来。“我会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