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钟增亚艺术展
及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美术馆举办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钟增亚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9月19日,“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钟增亚艺术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随后召开了钟增亚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刘云,湖南省文联名誉副主席、湖南省美协主席朱训德,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旷小津,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美术馆原馆长魏怀亮,著名美术理论家、湖南省美协原副主席钱海源,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陈芳桂,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金石,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石纲,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湖南美术馆副馆长谭长德、周玲子,湖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胡良桂,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副主席袁绍明,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善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森,湖南省画院原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名誉副主席胡立伟,湖南第一师范美术系原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廖少华,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青渠,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副院长张楚务,湖南省美协理事、衡阳市书画院原院长李少全,湖南逸点空间艺术总监刘晨,钟增亚家属代表崔德鹍等出席研讨会并先后发言。与会专家围绕“钟增亚绘画艺术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变革”分别发表了意见与见解。

  尚辉指出,“在20世纪人物画的梳理中,我们注重‘徐蒋体系’,也非常注重浙派人物画。和‘徐蒋体系’不同,浙派人物画借鉴笔墨语言的来源不同。如果说‘徐蒋体系’主要借鉴的是中国山水画里山石的画法和皴法,那么浙派人物画主要解决的命题是将速写和花鸟画相结合。杨之光先生在中央美院受到‘徐蒋体系’的训练,他的主要创作路径包含‘徐蒋体系’,但是从广州美院毕业的林墉、钟增亚等画家,实际上是在杨之光的基础上进行了南北融合。钟增亚先生的人物绘画属于大写意,他很擅长用速写式的线条概括人物,但这种线条又不同于叶浅予和黄胄的那种线条。我们能否将钟增亚先生所发展出来的这种笔墨的新方法当作20世纪人物画的一个新传统,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钱海源认为,钟增亚先生是一位“写意人物画大家”。钟增亚先生坚持艺术为时代和人民服务,给予人民精神食粮。“他不管是速写还是创作,都是表现人民的、表现劳动者的。他是一个有灵魂、有情怀、有正能量的人。”

  朱训德表示,钟增亚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性人物,他把中国画传统技法,包括书法、速写等技法用于写意人物,其写意人物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刘云认为,钟增亚先生这一代人继承了传统,同时对外来艺术采取了开放的态度。

  王金石指出,钟增亚先生才华横溢,他的人物画包括“湘西老农”“伟大领袖”“黑衣少女”“瑶族女性”等题材,都能找到一个相应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些人物形象。钟增亚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对东西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常年的速写与写生。

  旷小津表示,钟增亚是20世纪中国画领域的一位大家。他的人物画题材取自于现实生活,他的笔墨新、格调高,他在人物绘画当中,融入了山水画与花鸟画,将山水、人物、花鸟整个融为一体。

  陈芳桂谈道,钟增亚先生注重“学力”,即钻研的深度。同时,钟增亚先生特别强调继承传统中国画,尤其是用线,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变革。此外,钟增亚先生还要求宽度,他认为不能局限于一个画种中,要靠悟性打通油画与中国画,以及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进而实现创新。

  张青渠谈道,钟增亚先生是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他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和杨之光。岭南画派坚持以生活为源泉,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这与20世纪中期提倡的深入生活、创作现实题材的方向不谋而合。其二,他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将西方写实主义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他的作品中有坚实的造型、生动灵活的笔墨。钟增亚先生与近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大师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大家一样,也是推动20世纪中国画现代变革的优秀代表。

  张森表示,钟增亚先生坚持以中国画的审美规律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多方摄取,不仅将素描、速写等融入笔墨中,也将现代形式、结构与笔墨进行结合,并由此形成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其少数民族人物系列、“黑衣女”系列、“浴女”系列,是对百年来中国人物画语言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这一立足于本土固有的文化体系进行变革的思路,我认为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依然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廖少华表示,钟增亚先生将多个画种交叉融合,把中国画中花鸟画的没骨法拓展至人物画中,实现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性变革。

  胡立伟认为,钟增亚先生是20世纪新中国美术当代写意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他的没骨人物画是对中国人物画的一种贡献。“他的没骨人物画不仅延续了传统,而且把西洋画的环境色,包括它的固有色,还有对光影的表现全部揉在一起,但是它还是中国画,而且是没骨人物画,我认为这是一个创新。”

(黄嘉 石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