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故乡的越剧大文章——
“越”来“越”好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走进绍兴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大门,白墙、青瓦,绿树掩映,绿草相衬,校园内湖水清澈湛蓝,湖上静卧着小桥,桥上静立着亭台,亭台边有柳枝轻摆。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教学楼里,年轻的学子们正在挥舞水袖,一遍遍学唱每个音符…… </font></p>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作为“越剧之乡” ,走在绍兴嵊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飘落着袅袅越音,到处都能感受到,江南人将悦耳的越腔缓缓吟唱。 </font></p>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在越剧发展的百余年岁月里,这门艺术从时代飘摇、社会动荡中一路走过,成为国人心中的美好。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人努力传承发展越剧艺术,让百年越剧唱出时代新韵。</font></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414567.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414567.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袁雪芬、范瑞娟等主演的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font></p>
<p>&nbsp;</p>
<p><strong>  守护越剧家园</strong></p>
<p>  1906年3月27日,绍兴嵊州唱书艺人李世泉、李茂正等人相聚在嵊州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用4只稻桶和门板搭成戏台,成功演出大戏《双金花》 。后来,“落地唱书”在稻桶舞台上升华成“戏” ,一个新的剧种——越剧,在这里诞生。从此,越剧起航剡溪,沿曹娥,经钱塘,下黄浦,历经“小歌班”“女子越剧”等时期,从乡村一路唱进上海,最终风靡全国。</p>
<p>  110多年后的今天,越剧也成了东王村最具代表性的标签。</p>
<p>  东王村目前900多个村民,有7成以上会唱越剧。东王村村民李家成常在台边拉琴伴奏,乐此不疲。他称自己来自“越剧之家” ,儿子在新昌的高腔剧团拉二胡,儿媳也在越剧团工作,自己的两个妹妹是越剧演员,孙子十几岁就在省里拿了二胡比赛的奖牌。“我们这个村子里的老人孩子都会唱戏。 ”李家成说,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因为越剧在这里薪火相传,村子才有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东王村的几间民居已改建成为越剧诞生地陈列室,当年的行头、道具、乐器都被悉心保管在香火堂内。</p>
<p>  据李家成介绍,过去东王村只有李家祠堂里有个七八平方米的小戏台, 2002年底,李家祠堂被大火烧毁,他们一直渴望建起一个真正的戏台。后来在政府的关心下,东王村终于有了新戏台。这个新建的仿古戏台建在水中,设有演戏台、观看台、化妆室等,台前有古樟树,台边有香火堂,还有思越井等。</p>
<p>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都是雷打不动地来这里演出或唱上几段。尤其是每周五晚上,更热闹。来我们这看戏的观众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 ”李家成说,只要逢年过节、喜庆典礼,村里就会组织唱戏。“自编自唱,家长里短、敬老爱幼等都能成段。”</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412722.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412722.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经典越剧《碧玉簪》</font></p>
<p>  不止东王村,多年来,爱戏、唱戏、看戏,成了绍兴人的家常便饭,而把过去关于越剧的珍贵历史留存下来,绍兴人更为重视。</p>
<p>  1985年,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嵊州越剧博物馆开始筹建; 1987年,时任文化部长朱穆之题写“越剧博物馆”馆名;1990年,越剧博物馆基建工程通过验收,同年10月18日,举行开馆典礼,聘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为越剧博物馆名誉馆长。</p>
<p>  嵊州越剧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戏曲博物馆,馆中目前收藏有2万多件珍贵文物,陈列区分3个展厅和一个越剧艺术欣赏厅,系统地反映了越剧发展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p>
<p>  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学校……改革开放40年来,绍兴人努力守护越剧家园,使绍兴真正成为传承发展越剧艺术的沃土。</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563169.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56316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新建的戏台 东王村村民李家成 摄</font></p>
<p><strong>  让越剧人才不断档</strong></p>
<p>  招生困难、演员流失、观众萎缩……在不少地方剧种面临生存和传承危机的当下,在嵊州,越剧却不愁没人学、没人听。如今嵊州全市100多个越剧团,一派生机勃勃。</p>
<p>  绍兴注重越剧人才的培养有口皆碑。据了解,绍兴人学习越剧都是“从娃娃抓起” 。目前仅嵊州市已建成一个由1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越剧教育网络。为了进一步鼓励学习越剧的热情,从2016年开始,嵊州市政府还规定,在中考时凡经考核越剧表演特长达到越剧小B级水平的学生可以加3分。</p>
<p>  为一个剧种建一所学校,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在全国也是独一份。据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介绍,在目前戏曲类人才普遍招生困难的时期,嵊州艺校的招生比例却是每20至30名考生中招1个。“我们每年招50人,一到毕业的时候, 50多个用人单位, 300多个岗位要这50个学生,我们的毕业生非常抢手。 ”钱江南说,“嵊州市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设立每年越剧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越剧的人才培养、保护和传承发展。 ”</p>
<p>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目前设越剧表演、越剧音乐2个专业,开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流派传承人班”“越剧表演大专班”和6年制“小梅花班” 。特聘京剧名家尚长荣以及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汪世瑜、茅威涛等一批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为学校顾问,并创建由全国著名越剧演员、导演、文化名人组成的“名家导师团”为在校师生讲学、授艺。</p>
<p>  钱江南说,过去学戏都是科班形式,师傅带徒弟,如今的戏曲院校普遍采用现代课堂统一教学模式,“我们是科班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同时还用了剧目驱动教学的模式,一部戏作为传统保留剧目,学生进校后每一位都要学会。 ”钱江南说,用传统老艺术家传承下来的经典剧目来培养学生,既传承了越剧,也传承了剧目,更传承了人才。</p>
<p>  此外,学校还专门设有针对越剧爱好者的培训班,“每年寒暑假,都有源源不断的学员过来,在学校里吃住学习。曾有一位特地从东北赶来的戏迷,带着一大家子在我们这里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 ”钱江南说。</p>
<p>  优越的办学条件、良好的就业前景,使得目前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生源涵盖20多个省区市,在校学生来自10多个省份,越剧人才基本解决了断档问题。</p>
<p>  除了抓内培,近年,绍兴还大力加强越剧人才引进。一方面积极引进越剧大家落户绍兴,目前已有方亚芬、李敏等越剧名家在绍兴设立“越剧名家绍兴艺术工作室” ;另一方面,上海越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一批一流剧团也在绍兴设立了“全国著名越剧院团绍兴艺术基地” ,为孵化越剧新未来,打造传承新基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561839.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561839.jpg" /></p>
<p><font color="#0000ff">  1906年越剧在东王村诞生演出时所演剧目《双金花》《倪凤扇茶(下)》的手抄提纲本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font></p>
<p><strong>  “缘”来是越剧</strong></p>
<p>  在绍兴,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越剧故事” 。</p>
<p>  嵊州越剧博物馆的讲解员米娜半年前刚来这里工作。初中毕业后,米娜受到身边好友的建议也报考进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我的许多好友都是越剧迷和越剧演员,可以说,是越剧陪着我长大的。 ”米娜2002年进入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越剧表演班学习,她说,在学校的三年是她最难忘的日子。毕业以后她进入外省的一家越剧团,成为了一名越剧演员。</p>
<p>  离家的时间太长,米娜放心不下家人,几年后回到嵊州,在嵊州越剧博物馆当起了专职讲解员,米娜的愿望是:把越剧的故事告诉来这里的每一个人。米娜的讲解很生动,讲唱结合,越剧经典的段落随口拈来。当问到未来时,她说:“我会一直在这方越剧的阵地坚守下去。 ”</p>
<p>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敏是改革开放初期进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可以说,她的艺术生涯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同频共振。十几年前,第一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在绍兴举办时,李敏还是福建芳华越剧团的业务副团长,当时的她带着新戏《唐琬》而来,如今,这位被戏迷昵称为“团儿”的越剧名家,已经落户绍兴。“毕竟越剧的根在绍兴,从喜欢越剧开始,我就在冥冥之中和绍兴结下了缘分。 ”李敏说。</p>
<p>  这些年,李敏带着越剧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有一次去西藏演出,怕氧气不足,演出团队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播放录音,二是真唱,“演出当天大家都选择了真唱,虽然头痛,但当时全场掌声雷动,当地的观众还把我们比喻为‘月亮’ ,在他们看来,我们的越剧就像月亮一样美丽纯净,他们还提议越剧也可以排《文成公主》 ……”李敏回忆起这些年去边疆演出的场景,动情地表示,当地的观众听着她们唱越剧,都落泪了。</p>
<p>  为越剧搭建桥梁,李敏一直在努力,从东部沿海到边疆地区,十几年如一日地演出,她孜孜不倦。谈到这一切,她用一个字归纳,就是“爱” 。“越剧是我的专长,我希望能发挥这个专长,为绍兴多做一些事情。 ”李敏说,虽然目前的状态还好,但她也越来越有危机感,“越剧圈的人都说,吴凤花是‘拼命三郎’ ,我是‘拼命三娘’ 。这几年,我一直都在与时间赛跑,每年演出上百场,觉得还可以更努力,多演一些戏,把越剧带到更多的地方去。 ”</p>
<p>  而李敏提到的“拼命三郎” 、越剧表演艺术家吴凤花,更是为越剧奉献了所有,从十多年前开始,吴凤花就患上了铅汞中毒,皮肤一度几近毁容,医生给吴凤花的建议是:必须停止使用化妆品。“如果不化妆,意味着我得离开舞台了。有人问过我准备唱到什么时候?我想只要不影响台上的艺术效果,我还会继续唱下去。 ”在面容和越剧之间,吴凤花坚持选择了越剧。</p>
<p>  越剧名家吴素英,同样是改革开放初期考入当时刚刚创办的绍兴县戏曲培训班,当年, 17岁的吴素英在一万多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比其他学员都要大上几岁,吴素英知道自己的腰腿没有年龄小的同学软,就以笨鸟先飞的心态暗下苦功。据她回忆,当时自己练习翻跟斗,从舞台口翻到台尾,把台边的栅栏都翻断了,“翻断了以后,我还能继续待在舞台上。 ”</p>
<p>  很快,吴素英就成为新排大戏的主演,不久,刚出科的她也成为越剧大赛的夺魁者,以及随后成立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之无愧的佼佼者。</p>
<p>  谈及越剧对自己的影响,农村出身的吴素英感慨道:“是越剧改变了我的命运。 ”</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564826.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564826.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font></p>
<p><strong>  筑就越剧艺术高地</strong></p>
<p>  近年来,绍兴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大力实施越剧振兴计划,致力打造越剧艺术高地,创新发展越剧文化资源,通过演好“复兴”“市场”“传承”三台大戏,推动越剧事业产业做大做强。</p>
<p>  截至目前,由绍兴市政府牵头打造的明星版越剧系列巡演已在法国、美国等多个欧美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并走遍全国近百个城市。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明星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钗头凤》两部剧汇集9位戏剧梅花奖得主,在全国17个省区市的近50个城市巡演80多场,历时140多天,行程达2万公里,观众近8万人次,每到一处均广受欢迎。</p>
<p>  此外,近年来“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全球越剧戏迷嘉年华”“越剧春晚”等活动也吸引了各地优秀演员、大众戏迷齐聚绍兴。其中,“江浙沪闽越剧大展演”已顺利走到了第十六届,每年5月至6月,多地多家剧团为群众集中展示经典越剧剧目,成为推动越剧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p>
<p>  “2016年,首届全球越剧戏迷嘉年华吸引了11个国外越剧团体、 16个国内戏迷越剧团和11个高校社团参与,并成立全球越剧戏迷联谊会;2017年,越剧春晚通过绍兴、上海、北京、广州、杭州五城联动,众多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同台演出,总票房突破100万,观众近7000人。 ”李敏介绍, 2016年,仅绍兴大剧院各类演出营业收入已突破1200万元。</p>
<p>  据记者了解到,绍兴越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是绍兴近年打造的越剧宣传推广平台,重点鼓励外地著名越剧院团来绍兴建立艺术基地,鼓励外地越剧名家来绍兴建立工作室,以此来打造绍兴越剧的“金色大厅” 。</p>
<p>  艺术高地上,不只有国有专业院团孤傲地耸立,在农村,民营剧团也撑起一片天。</p>
<p>  近年的绍兴,由民间越剧团体与粉丝构成的民间越剧力量正蓬勃生长。据了解,仅嵊州一地,就有100多个民间越剧院团,他们有的一年演出场次达500多场。嵊州市还专门成立了越剧繁荣发展基金,用于对民营剧团的奖励,并出台优惠政策,对民营剧团按其当年实缴税收的额度予以返还作为补助,助推民营剧团转型升级。</p>
<p>  为越剧搭建高地,让越剧繁荣市场,绍兴,在付出;越剧,在回报。</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32/201812/W020181219108535560602.jpg" OLDSRC="W020181219108535560602.jpg" /></p>
<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  十一月二十九日,新编越剧《屈原》在绍兴演出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font></p>
<p><strong>  剧目创新是驱动力</strong></p>
<p>  与精品剧目同步打造,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绍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打造出来的一大批新的剧目。2016年7月,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新编越剧《屈原》晋京献演,被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选入首批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戏剧创作工程,并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而《鉴水吟》 《杭兰英》 《一钱太守》等一批新编越剧,也极大地丰富了越剧经典剧目,带来了越剧市场的新气象。</p>
<p>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自成立30多年来,一直秉承“出人出戏出效益”的宗旨,据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团长陈锦高介绍,每年“绍百”都会有新作品和观众见面,将剧目创新作为“绍百”发展的驱动力。“我们每年一半以上的演出是在乡下。农村市场是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市场,经常将一出戏排演多个版本——剧场版、评奖版、农村版等。面对农村市场的戏,大量增加了武戏和老百姓熟悉的角色。 ”陈锦高说,“剧目的创新很重要,再经典的剧目也会看腻,大家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p>
<p>  11月29日,越剧《屈原》在绍兴蓝天大剧院上演,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出散场时,所有的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据了解, 《屈原》创排4年多来,走过了大江南北,参加了大小赛节,被誉为“时代的正气歌” 。“ 《屈原》这个戏,我希望观众走进剧场以后,能感受到,原来越剧也可以这样演,越剧不仅仅讲男欢女爱,越剧也可以有这样开阔大气的场面。 ”陈锦高介绍,去年他带着《屈原》到香港演出,上座率爆满,“观众一再要求加演。 ”说到这里,陈锦高感到很自豪。</p>
<p>  让绍兴小百花团队不光演传统戏是“绍百”的运作方向,也是陈锦高对自己的时刻要求,今年59岁的陈锦高,还有1年就要退休了,新编历史剧《王阳明》是他退休前着重打造的一部大戏。</p>
<p>  《王阳明》一改越剧才子佳人戏的套路,为了增加历史剧的观赏性,在剧中借鉴了话剧、舞剧的表演形式,大量的念白和舞蹈对演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今年6月,该剧在绍兴蓝天大剧院进行首演,引起了剧场近千名观众的强烈反响。“观众喜欢,我们高兴。未来,我们的路还很长。 ”陈锦高说。</p>
<p><strong>  做好“越剧+”</strong></p>
<p>  越剧该如何发展,一直是个时代命题。在绍兴,如何将越剧全面推向市场化运作,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越剧、爱上越剧,如何实现越剧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如何将民族的推向全世界,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裘建平做了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p>
<p>  据悉,“越剧大舞台”“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越剧明星版全国巡演”“越剧春晚”“全球戏迷嘉年华”等市场产品,就是裘建平自2000年开始,在绍兴乃至全国越剧名家与戏迷朋友们的共同支持下推出的。此外,裘建平还相继开发出百年越剧万里行中国越剧名家演唱会、中华戏曲名家演唱会等多个脍炙人口的独家演出产品,以戏为媒,不断壮大越迷队伍,为中国越剧发展提供了有浙江特色、绍兴模式的师范样本。“越剧于绍兴,是一个大写的文化符号,如何将文化积淀转化为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越剧+’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我一直在路上。 ”裘建平说。</p>
<p>  今年,在嵊州甘霖镇,一个越剧小镇的面纱也已经初步揭开。</p>
<p>  越剧小镇沿剡溪之畔、唐诗之路而建,以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为文化核心,致力于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人居于一体的中国越剧特色名镇。而越剧小镇也是近年越剧名家茅威涛与其丈夫郭小男的心血之作,据越剧小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小男介绍,未来这里将成为戏迷朝圣、名家寻根、文艺创作、创客追梦的“中国越剧旅游目的地” 。</p>
<p>  目前,越剧小镇规划了五大艺术板块,包括剧场、工坊、艺术大学、工匠艺术村、影视娱乐五个部分的内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风情各异的近10个小型戏剧工坊是戏剧小镇的核心所在,而越剧传习所、影视娱乐基地等场所,能让戏曲、话剧、音乐剧、舞蹈、曲艺等在此各得其所。据郭小男介绍,除了戏剧,小镇还将邀请绘画、陶艺、服饰工艺等各种门类的大师及非遗传承人,在小镇安居落户,让来到这里的人深入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p>
<p>“我们把100年前的越剧做成了这样一个小镇,它有山,有水,有戏园子,有农庄生活,我相信这样一个地方,会让越剧走得更远。 ”郭小男说,改革开放40年,是越剧辉煌与曲折并存的40年,如今,越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展望未来,越剧必将更放异彩。</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