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新中心 文艺共富新助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建设城市新中心 文艺共富新助力

  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党委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 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宣传文化系统各党委(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紧紧围绕“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总目标,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实践探索“建设城市新中心 文艺共富新助力”课题,取得初步成果。

  一、余杭区文艺界紧紧围绕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总目标,处理好“三大”关系,牢牢把握文艺工作主动权。

  1.处理好“守”和“为”的关系,做到持续放大区域文化效应和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文化相统一。余杭,有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及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等历史文化名人。余杭先后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故事之乡。现正以良渚文化为重点,持续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良渚遗址保护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功案例。成功举办“杭州良渚日”“中国茶圣节”等活动。创建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展现“千里运河、美在余杭”锦绣画卷。持续做好以径山文化为代表的宋韵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余杭区以“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为契机,全力提升创新策源、产业发展、区域文化、公共服务、综合治理“五大能级”,深入实施发展大比拼、改革大攻坚、城区大提升、共富大奋进、文化大兴盛、社会大平安“六大行动”。以西部富美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的山道、绿道、古道等资源,做好文艺共富乡村振兴大文章。面向全体市民推出余杭文化保障卡7000张,成为全省首个发放文化保障卡区县。央视浙江总站、浙报集团分别在径山镇、黄湖镇青山村设立共富观察点。

  2.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做到分析文艺服务现状与发挥文化先进区的品牌优势。余杭区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后相继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地区。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之乡:中国竹笛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书法村;7个省级诗词特色单位。仓前羊锅节、五常龙舟胜会等“一镇一品”带动了乡村振兴。“茶道之源”、中泰竹笛分别获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省级非遗工坊。“苕溪寻梦”路线入选杭州宋韵精品研学路线,余杭径山成功创建“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推动5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1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中,7个达省特级站、5个达省一级站标准。社区文化家园有81个、村文化礼堂有109个,其中五星级10个、四星级11个,余阅空间19个。

  3.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做到聚焦文艺重点和文化兴盛协同共进。加快建设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对标世界一流打造杭州新地标。包括市民中心、国际体育中心、国际演艺中心、综合文化中心、会议中心和会展中心等。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在余杭落成。推进良渚博物院二期、沈括科技文化公园、沈括文献中心等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文化兴盛大行动。聚焦办好亚运会,展现别样精彩和杭州韵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打响“文艺进万家·文明助共富”品牌。打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打响径山文化品牌,整合径山茶宴、苕溪诗路、梦溪水乡湿地等文化资源和陆羽、洪昇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宋韵文化金名片。

  二、余杭区文艺界坚持夯实组织建设,聚“三气”,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

  1.镇街文联聚士气。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伟俊任指导组组长,强力推进全区12个镇街文联全覆盖。采用宣传委员兼任主席、党群中心主任或宣传干事兼任秘书长的模式。区文联在镇街有了12个分会, 12个区级协会有了50余个二级协会,让文艺爱好者有了自己的“文艺之家”,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继续推进村社(单位)文联建设。国家、省、市、区、镇街、村社(单位)六级文联体系上下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加快打造余阅新型阅读空间,围绕“喜迎二十大”等主题,开展全民迎亚运誓师活动、云上村晚、非保月、第七届艺术节、519旅游日等品牌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体验到具有余杭特色的文化盛宴,线上参与及收视观众累计达400万人次。举办余杭“宋韵文化”与茶文化短视频和故事征集大赛、全国竹笛制作技艺大赛、余杭非遗论坛、茶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和余杭非遗衍生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等一行调研余杭区基层文联组织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2.品牌活动聚名气。今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系列活动落户余杭,山花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今年1月,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民协、杭州市文联、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活动在余杭梦栖小镇举行,参展作品涵盖木雕、石雕、竹刻、陶瓷、蜡染、泥塑等多个门类,充分展示中国民间工艺的丰富多彩和精美绝伦。今年9月,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余杭区隆重举行,揭晓了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奖项,表彰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及浙江省市有关领导出席颁奖典礼。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向与会嘉宾和全国观众介绍了余杭“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奋力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的工作情况,并向全国文艺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到余杭开展文艺交流和创作。颁奖典礼上,上演的舞蹈《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结合余杭纸伞230年历史的非遗项目创编的女子群舞,节目用舞蹈语言灵动讲述余杭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3.“文艺两新”聚人气。余杭区数字经济发达,建有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据统计,在余杭区相关职能部门注册,业务活动涉及文学、美术、书法等的文化艺术公司、个体工商户近4500家,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89家。讲好余杭故事,三大举措把“文艺两新”凝聚起来:建立区文艺家协会党委、区文艺家协会党支部、区文艺两新党支部。设立浙江首个2亿元区级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出台《余杭区文艺精品扶持办法》等政策激励创作。鼓励艺术家驻村,开展艺术乡建工作。

  三、余杭区文艺界以艺术乡建为载体,做好“三方面”文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1.打造文艺场所,促进乡村旅游。瓶窑镇已成功创建5A级景区镇,其中非遗馆群:纸伞、风筝、玉器、陶瓷馆,带动了整个瓶窑老街及周边的旅游产业。黄湖镇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在修缮后的东坞礼堂引进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30多位青山村民加入“百工坊”项目,每月人均增收近3000元。中泰竹笛博物馆,展示了竹笛走出乡村、进入太空的光辉历程。百丈镇建成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今年国庆假期,余杭区共接待游客65.73万人次,营收3212.06万元。

  2.创作文艺精品,讴歌大美余杭。围绕“杭州城市新中心”“共同富裕”等工作,开展文艺精品创作。今年已获国家级奖项9件、省级6件。区摄协倪明伟和盛淑彦参与“百名飞手瞰杭州”央视直播活动。特别是做深做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红色溯源文章,擦亮“樟树下议事”品牌。余杭区美协主席汪文斌的油画作品《大樟树下谋共富》入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余杭区文联兼职副主席何红舟在径山小古城村创作绘画,视频登上央视,引来近20万人次点击围观。区曲协魏小燕,区书协翁燕平、张军,区美协张靓亮,区民协梁易、区作协张海龙等创作的余杭主题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获奖。越剧小戏《一张化验单》喜获2022浙江省群星奖;廉政大戏《却金亭》列为“十四五”廉洁文化重点创作剧目;越剧《帘卷西风》列入2022年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专报《讲好余杭故事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余杭区积极打造文化共富高地》获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肯定。余杭秉承“与时代同行,与余杭同音”的新闻宣传理念,荣获新华社全国县融中心十大优秀奖项短视频创作奖,全国青年融媒体作品大赛最佳剪辑奖,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学习强国”全国县级融媒体优秀作品夏赛一等奖等。余杭成为全省唯一获派记者赴二十大主会场作报道的区(县市)。

  3.培养文艺人才,打造共富队伍。余杭区建立文化管家机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吸收具有艺术才能、热心文艺的年轻骨干作为文化管家。黄湖镇青山村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改造乡村文艺空间,促进生态资源向资产和资本的高质量转化。开展校地合作,引进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艺术家开展“艺术乡建”工作。深入学校,创建艺术基地,做好艺术传承。建立文艺乡贤联谊会,吸收文艺乡贤回乡建工作室,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