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历史书写
———专家研讨彭晓玲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
栏目:视线
作者:王琼  来源:中国艺术报

  “《谭嗣同》是一部向历史致敬,向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民族英雄致敬的长篇历史小说,对晚清社会各种图景、人生的细节、历史的走向,对晚清历史人物的精神、情感、思想都作了深入探索和细致描摹,也可以说是一部微缩版的温情的历史书。”4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彭晓玲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吴义勤如是评价这部小说,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手法以及历史小说创作、创作中的女性视角等话题的深入讨论。

  研讨会由中国小说学会、湖南省作协、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共浏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吴义勤、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徐迪南、浏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理出席会议并讲话。彭学明、徐可、李朝全、陈涛、贺绍俊、陈汉萍、王国平、鲁太光、沈念、张元珂、崔庆蕾、行超、谭杰、陈铭、贺秋菊、王月峰、谭裔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利民主持。

  正如吴义勤所说,这是一部扎实又生动的历史小说。小说架构非常宏大,99万字的体量,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众多,作者对晚清的历史、社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同时她展开的想象、具体的描写非常生动,呈现了女性作家对历史人物的细腻感受、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小说还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以谭嗣同为中心的历史人物群像、晚清时代知识分子群像,写的是谭嗣同,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剪影。“它的面向很宽阔,以人物带动对历史的新思考和新叙述,体现了自觉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叙事意识。 ”吴义勤说。

  “《谭嗣同》既是彭晓玲呕心沥血谱写的一曲歌颂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赞歌,也是她多年潜心研究谭嗣同、研究湖湘文化的一份优秀答卷。”胡革平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彭晓玲较好处理了时代和信念两个方面的难题,她发挥文史专家的思辨和考证精神,像一位历史研究者那样梳理和还原那个时代复杂而诡谲的局势,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而对于女作家书写男性英雄故事的性别难题,彭晓玲一方面一次次走向历史深处,感受主人公把一切道义扛在肩上的纯粹、决绝与大义凛然,一方面发挥女性作家的细腻情感和绵密的叙事优势,写下她的孤独、清高和悲悯,因为彭晓玲的努力和辛劳付出,才有了《谭嗣同》这部难得的以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角的“诗家之书”。

  在小说的整体架构方面,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表示,《谭嗣同》几乎没有特别的结构,作者几乎像记流水账似的将谭嗣同的经历记录下来,但这种“不特别”反而构成了小说的“特别”,她几乎忽略了小说的一些重要要素,比如连贯的故事、戏剧性冲突等等,而重点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这几乎是一部散文化的传记,这样的‘流水账’写法,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困难,因为有可能会写得枯燥、乏味,但她没有,她写得引人入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彭晓玲的写作是非常有勇气的。”贺绍俊说。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彭晓玲笔下的谭嗣同是一个可亲可信的谭嗣同,他不仅有大义、气节、仁爱之心,也有凡人的入世之处:他也有七情六欲,对爱情尤其忠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表示,除了谭嗣同,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鲜活,比如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等。“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小说里的一系列女性人物,也许因为作者也是女性,对女性人物有天然的亲近感或者说体恤之心,这里的女性角色,不只是谭嗣同的妻子,还有继母、因病去世的妹妹等,她们不是主要人物,但关于她们的每一笔都格外生动,令人难以忘怀。”崔庆蕾如是说。

  “彭晓玲不仅写历史、写人物,更写出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国作协创作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作者很多笔墨都在写日常,比如开篇就是谭嗣同处理仲兄的丧事,后面还有给家里的女眷治病等等,对这些家常里短的小事的描写,更加凸显了这位伟大人物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更是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而大丈夫也是生活在人间烟火里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谭嗣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英勇无畏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生命中最绚丽的成长历程,巧妙地将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想象力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立体鲜活、不断成长的谭嗣同形象。作者用蛛网式的复线结构来书写历史真实尤为难得,线条清晰、情节跌宕、张力充盈,主副线有机交织,是深度挖掘历史人物、推动历史题材小说写作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