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推进“两创”新实践
栏目:观察
作者:王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性、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体物质形态和数字虚拟形态两种方式共存,同时数字技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日常文化实践活动。这意味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的挖掘、呈现需要重视并把握好数字技术这一重要变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现,让传统资源与当代大众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功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23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后多次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搭建“两创”发展的资源基础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数字早已不再是“0”和“1”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成为一股改变生产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的数字技术已渗透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生成着新业态、新场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决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政策遵循依据。传统文化理应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也需要数字技术作为基础性物质资源保障。

  一方面,要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储存数字形态的文化记忆,即将特定对象的历史文化信息以数字方式采集、组织、存储和展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形态得以在网络空间承载、再现和传播。目前,国内外一些数字艺术项目、数字图书馆等已开展了相关实践和研究。而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数据规模庞大、数据多源异构、数据更新快、数据潜藏价值大等特点,以及在互联互通中存在数据知识转化能力低、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不全面等具体问题,未来仍有赖于整体性、体系性的数字资源建设,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转化。

  另一方面,要优化数字资源管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融合。传统文化来源繁多、结构繁琐、类型多样,各种文化要素之间逻辑关系也极为复杂。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后,还需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凝练、融合,为进一步的文化产品开发和其他数智应用提供资源供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源保障。具体而言,通过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优秀文化,优先考虑对风险等级高的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的数字化建设,注重对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恰当处理文化资源原貌与数字呈现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管理、知识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路径和原则。

  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拓展“两创”发展的精神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依靠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转化、知识整合、知识聚合、知识集成之后,更进一步的目标在于对人们精神向度的拓展,这也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的具体方式。

  一方面,激活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中的审美魅力。我们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技术呈现出反向“控制”人的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人的自觉、人际和谐、天人协调等思想观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整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等,无不在人们的具体数字实践中推动着新审美经验的生成,也是供给数字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宝贵精神养分。对此,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比如通过数字化的传统手工艺、舞蹈、音乐等形式的传播,让人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进一步促进“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

  另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在数字环境中释放情感能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璀璨历史中孕育而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其中涵盖的节日仪式、传说信仰、神话故事等具体文化形式,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图腾和标志,往往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因此,要运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情感能量合理地释放、流动,让传统文化中那些寄托现实意义的元素,在数字时代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作用,进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数字技术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涵养大众日常生活实践

  在搭建好物质资源支撑基础,努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精神向度的同时,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可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加便捷、高效和多样化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大众日常生活,涵养百姓的生产生活实践。

  从形式上来看,数字技术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形式选择。例如,数字化的传统文化展览、各种传统门类艺术表演、携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主题游戏等,不再将传统文化禁锢在文字、图像或声音等单一媒介形式之中,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实践和传播。同时,数字技术搭建的多元互动和参与形式,以及围绕算法生成的精准推荐、圈层传播模式,不仅可以快速找到热爱传统文化的目标受众,还能通过有趣的互动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和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众日常生活实践,并非只是简单地生产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工业产品。数字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当代价值应该以文化实践者为主体。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独有的超越时代、启迪当代的价值,比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才是真正启迪创新活力的养料源泉。只有运用好数字技术的工具作用,同时重视大众具有的主体能动作用,以及数字技术提供给大众的“产消一体”的特殊身份,创作生产真正高质量且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赢得大众的欣赏与认同。

  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在各种要素组成部分之间建立关系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搭建数字资源保障、拓宽其精神向度的基础上,重视大众自身的当代文化需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借助数字技术工具,呈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涵养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方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