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演绎当代精神
——2024总台春晚杂技《跃龙门》的舞台表意
栏目:探索
作者:董迎春 张艳秋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4总台春晚杂技《跃龙门》

  由河南省杂技团、重庆杂技艺术团以及国家蹦床队联合出演的杂技节目《跃龙门》,于中华传统寓意深远的龙年登上了2024央视总台春晚舞台。高难、惊险、奇绝一直是杂技艺术的固有属性,也是大多数观众对这一艺术门类的审美期待。但自从杂技发展到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阶段以来,除了以上所说的杂技本体的技艺属性,又增加了舞台审美的要素,着意突出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2024总台春晚杂技《跃龙门》,在保证对技艺高要求的基础上,刻意突出了中华民族对“鱼龙”的文化偏好,在精美的舞台设计和高科技赋能的支持下,演绎了华夏儿女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杂技本体的高难展示

  杂技《跃龙门》以中华传统民间故事“鲤鱼跃龙门”为底本,讲述了黄河鲤鱼努力跳过龙门幻化为龙的故事。在杂技节目中,为了生动呈现鱼跃龙门的画面,准确传达奋发努力的锦鲤精神,主要使用了蹦床、浪桥、空中飞人等杂技的技艺类型。

  杂技与体育的结合,是近年来杂技艺术跨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蹦床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杂技的表现形式,还完美展示了黄河鲤鱼活泼、轻快的形象。演员看似在台上随意跳来跳去,但弹跳的高度、柔软不僵硬的身体展示、前后空翻的高要求、对称表演的默契配合等,都为这项演出增加了难度。浪桥是杂技的传统节目,类似荡秋千,特点是速度快、不稳定性突出。在《跃龙门》中,演员要在来回飞动的浪桥上完成抛接加转体的人员转化,既要在来回晃动的两座浪桥之间把控好时间完成跳跃,又要稳稳地落下,不能来回晃动,这需要日复一日地反复锻炼打磨。空中飞人属于杂技的高空节目,也是杂技最为惊险的节目之一。《跃龙门》的空中飞人节目,相比平时增加了不少难度。首先是要在20多米的高空中完成传人和飞跃,稍不留意演员就会面临危险,这也是杂技节目的现场感、生动性和体验性的来源;其次,演员脚踩的横梁,由训练中的1.3米变成了正式表演中的82厘米,横梁变窄对演员来说不仅是技艺难度的增加,更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再有,在如此高而险的空间环境设置中,演员要完成后空翻转体三周的高难动作。

  《跃龙门》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保证了杂技节目对技艺的高要求,更在于节目导演和演员对“表演”的刻意强调和自觉遵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杂技开始向舞台艺术靠拢,既是舞台艺术,就不能一味强调技术,要显技于艺,技巧结合,从而更突出舞台艺术的“表演性”。演员要学会揣摩角色心理、理解主题要求,将自身表演与节目内涵融合为一。《跃龙门》的导演高俊雅表示,对杂技演员来说,最难的是“表演”,平时训练多强调技术,舞台艺术却要求“表演”,《跃龙门》的演员做到了这一点。

  审美的古今互动

  杂技从撂地、走街串巷的单个节目表演发展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越来越注重服装、化妆、道具和现代科技等对舞台表演的深化。

  《跃龙门》的表演团队之一为河南省杂技团,河南作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文化大省,深挖自身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在各类节目中展示出对文化元素运用的得心应手。此次表演中,演员的服装和化妆造型,以锦鲤的形象为主。演员身着金色和红色相间的鲤鱼服装,在黄河之水的特效背景下,翻飞跳跃,宛如一条条时而轻盈戏水、时而努力翻越的鲤鱼。巍然耸立的大红色“龙门”建筑,是《跃龙门》舞台上最显眼的道具。那翻滚的黄河巨浪,出没其间的条条锦鲤,高耸入“云”的龙门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背景中连绵不绝的祥云图案,将观众拉入了遥远而神秘的神话世界。结尾狂啸而出的金龙则是节目的点睛之作,同时也是现代科技为杂技舞台注入的新鲜力量。

  鱼龙之戏的当代演绎

  “鱼”与“龙”是中国文化中两个历史久远的象征符号,二者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又各自演绎出了不同的符号体系。鱼是自然界中固有的生物,其有鳍、有鳞、水生、多子的形象早已为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所熟悉。龙则是虚构幻想的产物,无论是图腾说还是神兽说,其能入水、有鳞有须的外在形象却是各种观点的统一认识,而这些特点又多与鱼的形象相类。因此,早在《国语·晋书》中,就有大鱼“鲧”幻化成龙的故事,《太平御览》中也讲述了黄河鲤鱼逆流而上化而为龙的故事。因此,后世多有鲤鱼与龙并提,加之龙在中华各民族中的精神蕴含,往往将“鲤鱼跃龙门”阐释为科举及第、大业功成等飞黄腾达、地位高升的美好寓意。可见,鱼龙在国人心中有文化原型的象征意味。

  鱼龙之戏早在汉代就已与杂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汉代广受欢迎的“鱼龙曼延”之术,是一种大型幻术,虽已失传,但据史料记载,大致内容应是以幻术的手法演绎鱼变而为龙的故事。据考证,“鱼龙曼延”之术创编于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安息国所献“黎轩善眩人”之手,因黄门鼓吹乐人而得传承。传入长安后,被本土幻术艺人加以改编,在社会传播开来。

  2024总台春晚杂技《跃龙门》,既是杂技这一延续了3000多年的传统艺术的本体坚持,同时也突出了典型性、故事性,坚持价值引导的意向性,在生肖龙年到来之际,阐述当代人的奋斗精神。“典型性”是进入杂技剧发展阶段以来,杂技的本能选择。作为一项拙于叙事的人体技艺,杂技选择家喻户晓、为人熟知的经典故事为底本,往往能更易于理解,与观众达成某种共识,在民族积淀的意识结构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杂技剧《天鹅湖》《化蝶》《猴·西游记》等,包括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红色杂技剧,都是如此。《跃龙门》同样选择了“鲤鱼跃龙门”这一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突出了典型性。在不到3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跃龙门》演绎了一段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故事。2024总台春晚技艺组导演毕波表示,从鱼儿戏水到逆流而上、乘风破浪,最后到鱼跃龙门,这是一个以72条鱼儿为角色、有情节起伏、甚至有心理活动的故事。故事虽小,但却突出了价值导向功能,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既有海阔凭鱼跃的潇洒豁达,也有逆流而上的奋勇拼搏,并在当代熔铸为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记忆、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迎春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艳秋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3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