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舞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栏目:观察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夕阳渐落,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的云南省大理市喜洲古镇寺里村田野上,晚霞的余晖涂抹着大地,拉开夜幕序曲,也与几处燃起的篝火互诉暖冬的衷肠。村民们陆续试探着走进田野中,好奇于地上贴着的几条舞台镜面膜是什么,迷惑地期待着即将开始的演出:“舞台在哪?”“坐哪儿位置最正?”“坐哪都行,据说在哪都能看到!”……这是近日在由中国舞协、大理州委州政府主办的“中国舞蹈家协会环境舞蹈展暨第二届大理舞蹈季”系列活动之《舞者的乡愁》大理民间歌舞环境演出开始前的一幕,生动的情境给出了环境舞蹈生动的注脚。

  “营造‘舞蹈村超’,让舞台艺术真正回到民间,去寻根,去找寻力量!”

  不知何处音乐渐起,有效安抚了不断拉高的期待值和嘈杂声。田野中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青树下,灯光烘托篝火掩映,一位婀娜女子开始讲述她的故事。时而独自起舞,时而与人共舞,走走停停,有水牛哞哞,有鸭群呱呱,火塘中烤着土豆,火塘边劈柴摞起……人们这才明白,歌舞之间,已经营构出了以这位舞者为视角的艺术与乡土人生。这位领衔主演的舞者正是在大理土生土长、从故乡热土走向国际舞台、被称为“小金花”的青年舞蹈家董继兰,而共同出演者除个别特邀舞者,包括小金花父母在内的百多位演员皆为当地群众,因此呈现出的剑川石宝山民歌、彝族跳菜等民族歌舞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

  一块石头重重压在头顶,从大青树起,小金花一步步小心翼翼平衡着身体,直到行至火塘旁的妈妈身旁,终于将石头放下,母女俩围着火塘尽情高歌,火光映照着母亲眼中晶莹的泪花,这一充满隐喻的情节和母女质朴的情感,感动着所有人——谁不是只有在母亲面前才得以放下所有压力放飞自我?就是这样,演员与观者共情着……

  “我最想告诉观众的是‘回家’,正如我去国外演出越多越会生出强烈的追问: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做什么?我们一定要回到自己文化的根。”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数百场的小金花如是表达此刻她用肢体承载的精神诉求。

  “这一季我最看重的是让上至国家级舞蹈艺术家、下至村民都能在田间地头共舞,让舞台艺术真正回到民间,去寻根,去找寻力量!”大理舞蹈季策划人,本季活动总策划、总导演梁戈逻说。他介绍,此次以“民族民间民俗”为核心主题的现场演出,希望营造“舞蹈村超”。对于《舞者的乡愁》这场演出,他介绍,“之所以有这样的构思和编导,因为小金花给我讲了很多她的故事,其艺术之路和她老师、舞蹈家杨丽萍非常相似,都是从土地到舞台、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国到世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走到世界顶级舞台后,又回头望向故乡。小金花正在做一个文化寻根实践,计划走100个村寨挖掘传统艺术,目前已经走过大理地区30个村子。”

  “我很感动!有一种回归大地的生命感。阿妈砍柴时透出的那种烟火气,让我感觉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永远那么朴实地在做一件事,尤其是看到小金花拉着阿妈的手唱歌时,泪水流过岁月在阿妈脸上刻下的痕迹,我流泪了!”深感身在其中,所有人都已经是戏中人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编导周莉亚直言心得:“艺术创作或运用的语言,所有种种都从生命开始,其原点都在生命的起点上。”

  “当看到篝火和篝火底下慢慢熏熟的土豆,我感受到的是生命力,而且每一组篝火像是每一个生命的群体,它们构成了我们所有的生活。篝火、老乡、歌唱、烟火、云梯,等等,我被冲击到了!这也让从来不太敢碰民间舞的我此刻有种强烈的尝试冲动,因为踩在这片土地上,感觉到这种奇妙的、世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是一种活着的状态、一种语言,甚至就是一种情绪,让我的快乐迅速地像篝火一样燃烧起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编导韩真说。

  “在这里演出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情和风土人情,这样的环境即兴,更多是通过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大树以及舞者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舞蹈的本真,和我在伦敦做环境舞蹈表演时更多是通过舞技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气质与魅力完全不同。”这是特邀演员、以矫健身姿在伦敦街头起舞、引得外国网友惊呼“这个中国人会飞!”的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舞蹈家马蛟龙的感受。

  “通常人们会把这样的活动看作一个平台,但我更愿把它看作一个桥梁,它通向原点也是出发点!”

  “别靠近,小心!”“不要影响表演!”夹杂于歌舞中,不断会听到安保人员维持秩序的声音,但显然此时这样的制止几乎全然失效,猝不及防的起舞或行进中的歌舞,不断激发和点燃人们的热情,直至不再有人甘于坐在凳子上了,而是紧紧跟随表演者360度无死角环绕,且几乎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对准表演者的手机镜头。人群中,一些人也会突然发现,追随的人群中,知名导演李六乙,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等人正高举手电筒为舞者打追光……

  “没有想到观众如此兴奋,让原本一些戏剧性调度和结构都被破坏了,这一度让我很崩溃,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像很多人所说,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环境舞蹈,这也为我们未来做环境舞蹈提供了借鉴和思考。”梁戈逻说。

  “人类的所有行为一旦‘煞有介事’就接近艺术了。”知名编导高成明认为,“这种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不同人以不同收获,对业内价值更多的是开启了更大的可能性,某些地方松动了人们对艺术固化的认知,也更深刻地让人感受到艺术一定是泥土中长出来的,才更接近艺术本真,而从‘套路’里出来的人,往往离纯粹很近却离本真很远。”

  “当你把舞蹈放到真正的环境中做创作探讨时,会发现很多原有理论表述中难以界定的东西,反而给创作提供了新的维度,它是活的、不可复制的,某种意义上突破了舞台创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启发创造路径和方法,提供无限可能,这难道不是舞蹈的一件幸事吗?这至少是未来中国舞蹈探索的一个方向,也为当下文旅融合艺术实践提供启示。”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表示,本着成熟的品牌项目向基层拓展的“种文化”思路,这次活动将当地民族民俗歌舞等艺术扩充到原本纯艺术的环境舞蹈中,并做跨界融合,探索环境舞蹈的创作方式和作品呈现样式,非常有价值。这样的实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在任何地方尝试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与舞蹈艺术的互为激发。这也是包含“风花雪月云”经典舞台舞蹈艺术环境演出、民族歌舞剧《七彩云霞》展演、苍洱律动·万人起舞、“诗和远方、自然与艺术”名家对谈、“与自然共舞”舞蹈影像展等丰富内容的此次整体活动的实践初衷。

  “就像小金花和妈妈一起唱歌的情境中观众能如此自由地近距离感受,甚至看到妈妈腮边的泪,这种沉浸式观看打破了剧场的观演关系,会给人全新的体会。活动中很多表演是环境激发出来的,创作与表演、观与演等关系都完全变了,是进一步的新探索。当下有的环境舞蹈其实就是把现成的作品换个地方演出,观众和表演者的面相也是固定的,并非真正的环境舞蹈。”对于本次整体活动,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通常人们会把这样的活动看作是一个舞蹈汇聚的平台,但我更愿把它看作是一个桥梁,因为它连接了最原始的原生态艺术和大艺术家,连接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艺术冲动和艺术认知甚至成见,连接了最古老的历史和今天,也连接了最美的自然和人们当下的存在,它让我们寻找到原点,同时也是一个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