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生我养我的地方》:
开创旅行类文化节目新形态
栏目:品味
作者:曹志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故乡既是来处,亦是归途。每一位游子心中,都有一首唱给故乡的歌,隽永而悠长、温馨而美好。湖南卫视播出的名人归乡旅访纪录片《生我养我的地方》,由湘籍著名主持人徐俐担纲主持,邀请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卓有成就的10位湘籍名人担任嘉宾,他们重归故里,与年少的自己重逢、与记忆深处的故人重逢,与蝶变的故乡重逢。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娓娓道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湖南故事。那些深藏在岁月里的久远往事,一一呈现,仿如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节目通过名人的视角,展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勾勒出一幅幅厚重的湖湘文化图景,彰显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凸显了湖湘文化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湖南旅游备受青睐。从美食、美景到多元文化,再到电视产业,都成为时代的鲜明标签,吸引着众多游客争相走进湖南,感受湖南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让大众更深层次了解湖南?湖南卫视栏目组另辟蹊径,以本土名人、地域文化为主题,打造了《生我养我的地方》。该节目嘉宾阵容强大,有著名编剧刘和平、歌唱家雷佳、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大疆之父”李泽湘、著名舞蹈家沈伟、旅美著名画家李自健、全国政协常委袁亚湘、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等知名人士,他们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湖南,为观众打开新的视角,展示城市新名片。通过对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访谈,节目展示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观众了解到湖南的地域文化、历史风情,感受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情怀与记忆,感受到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这档节目不仅能增强湖南本地观众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外地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民俗,为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广方式。事实上,该节目所体现的“故乡情”并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也承载着每一位游子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走出去”是旅行类节目不变的追求,《生我养我的地方》却另辟蹊径,通过“请回来”,着力挖掘湖湘文化对湘人的影响,通过嘉宾的成长历程,让观众了解什么是湖南人、什么样的水土才会孕育这样的人,进而引发情感共鸣。主持人徐俐与受访嘉宾高度契合,访谈自然亲切、生动有趣。而节目组高超的摄影、剪辑、特效技术,也为访谈节目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节目将镜头聚焦在科技、文化、文艺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湖南人身上,通过访谈,与观众一起分享故乡、一同感受爱与成长。每一位归乡者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故土的热爱、骨子里的湘人血性,却是相似的。影片中那些熟悉的场景直抵心扉,让人怦然心动。剧情紧凑、耐人寻味、震撼人心,堪称一档集艺术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综艺节目。

  《生我养我的地方》不同于以往旅行类节目的体验式打卡,有着独特的创作思路。节目由归乡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娓娓道来,以一个人,解读一座城,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高度。在节目中,抗战名城衡阳,通过著名编剧刘和平的讲述,让观众通过衡阳保卫战重新认识这座英雄城市,他编剧的电影《援军明日到达》,以故去的人与事,来激励当下的人们,让人们感受衡阳人即便家园破碎,也能从头再来的精神,体现了一位著名编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歌唱家雷佳回到母校,与师友一道回忆学习时光,并赴老家益阳民间采风,聆听梅山民歌,为这一方土壤孕育的文化与音乐踏上寻根之旅;北大原校长周其凤回味了求学之路的山高水长,讲述寒门学子赤足走出人生晋级之路的故事;85后的长沙伢子文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创了风靡全国的文和友品牌。

  编导在《生我养我的地方》中围绕一个主题,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借此展现湘人的独特魅力。嘉宾们与主持人一道,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当地人交流、回顾过往,品尝地道美食,如衡阳米粉、益阳擂茶、长沙文和友的小钵子甜酒等,别有一番滋味,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共鸣。该节目总体风格清新、自然、流畅,适时加入了雷佳的歌唱、沈伟的戏剧表演等,增添了更多的亮点。

  此外,《生我养我的地方》还采用了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包括纪录片、访谈、实地拍摄等,片中无论旖旎的风光、特色各异的美食,还是多彩的民俗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甚至是嘉宾的个人人生感悟,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和视觉享受。湘江、梅山、衡阳湘江公铁大桥,这些景物在归乡者们的解读下,一一重现旧时光,在新旧对比中展现时代变迁,进而体现出湖湘人的情感寄托和人文精神。可以说,《生我养我的地方》不仅是一档旅游节目,更是一档讲述湖湘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的节目,它用真实、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湖湘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以声、光、影演绎湖湘文化的薪火相传,生动展现了群星璀璨的湖湘风流人物,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了解湖南的全新视角,更激发了广大观众对湖南这片土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