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阐释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价值
栏目:观察
作者:李心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更好地阐释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价值

李心草(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学院是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的高等学府,在1964年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创作和表演的专门人才”为宗旨。如今,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了学校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的历史重任,促使我们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培养文艺人才队伍,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编纂出版《中国音乐大典》 ,正是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作出的重要尝试之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广博宏丽、蔚为大观。在数千年的历史变幻与民族交融潮流中,不断地在雅俗交融、中外互通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呈现出悠远绵长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让中国音乐在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中繁荣发展?如何让中国音乐文化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更好地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如何让世界通过中国音乐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人应思考与追寻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与担当。

  正如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曾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一样,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相传在先秦时期,周穆王的乐队就曾到达大夏之西,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锵锵、乐舞翔翔;隋唐宋元,中国音乐东传,《幽兰》曲谱、紫檀琵琶等远渡东洋、生根发芽,形成了今天仍可一睹风采的“唐乐”;明清以迄近代,中国音乐西传,从阿理嗣所著的《中国音乐》,到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梅塔斯塔西奥的歌剧《中国英雄》,再到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中国舞曲》,中国文化为西方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与经久不衰的魅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外音乐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为一名指挥家,我在中国舞台上指挥过很多外国作品,更在世界舞台上无数次奏响中国的声音,我深知音乐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中亚峰会上,八佾乐舞展现了礼仪之邦的大国典范,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赓续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随着国际艺术交流的逐渐频繁,西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度逐渐扩大。但是,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我们亟须对中国音乐资源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发掘音乐资源,整理出版优秀乐谱,更好地阐释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丰富人类的精神宝藏。

  中国音乐文化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第一步就是把其中的精华有效地整理出来。近几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音乐大典》出版,就是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整理经典、传承经典对高校、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虽然《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音像编”已经面世,“乐谱编”“图像编”也即将出版,但是,对中国音乐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却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继续发力,使《中国音乐大典》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的音乐文献经典。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音乐大典》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