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温暖与真实,激励人们勇做新时代的“挑山工”
——新版舞剧《挑山》专家研讨会印象
栏目:探索
作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论选材、立意、结构,这是一个‘放大镜’,把创作放在时代和社会等背景中深入思考;这也是一个‘显微镜’,研讨甚至细化到具体的人物塑造和形象刻画等方面的冷静剖析,并对如何改进具体支招;这更是一个‘望远镜’,一切只为助力和希冀未来的创作越来越好……”日前在京举办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以下简称艺研院舞研所)、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山青院)联合主办的新版舞剧《挑山》专家研讨会上,如主持人艺研院舞研所研究员金浩所说,在三面“镜子”的真诚观照中,郭磊、江东、马云霞、王欣、张延杰、刘春、李超、廖燕飞、李炳辰等专家学者与李玉英、傅小青、董华兴、周鹏、王斐、赵金怀、李可如、王金格、胡适、赵磊等山青院相关负责人和《挑山》主创人员齐聚一堂,就该剧的亮点与收获以及不足与可提升空间展开深入研讨。

  选择以舞剧表现“挑山精神”,这样的创作本身就具有一种“挑山精神”

  由傅小青、董华兴担任总导演的新版《挑山》,讲述了泰山脚下的锦绣社区主任陈翠在挑山工爷爷的精神感召下,和社区干事胡小适用心用情为百姓解忧的感人故事。作品在挑山工与社区工作者虚实两条并线交织中,深情演绎了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大爱情怀。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殷切希望,山东广大干部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传承和弘扬“挑山精神”成为山东文艺界的艺术实践自觉。但是,如何能做出新意,更好地激励人们勇做新时代的“挑山工”,无疑是极具挑战的课题。

  在深入泰安探访老中青三代挑山工却未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后,为创作苦苦寻觅的山青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偶然读到由警察、公务员、教师、志愿者等撰写的《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一书,深受其中一位社区干部描写服务社区群众、治理社区脏乱差文章的启发而找到了灵感。“反映社区工作者的现实题材,中国舞剧好像还没有人做过,我想做一个舞剧版的《人世间》,而且当时电影《你好,李焕英》‘上半场嘻嘻哈哈,下半场稀里哗啦’对我触动很大,我也想做一部具有喜剧感却让人特别感动、接地气、让老百姓能够看懂的舞剧。”傅小青介绍,舞剧中,为工作而献出生命的女社区干部、广场舞扰民、创建卫生城、大妈乱扔纸屑和瓜子壳、抑郁症女孩、夫妻吵架等人物和事件都有现实原型。

  “该剧最大亮点在于选题。”艺研院舞研所副所长卿青的观点可谓与会专家的共鸣。她指出,舞剧聚焦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力图塑造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体现其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日常践行,因此该剧的推出将有助于公众关注这一基层队伍,也将有助于提升社区工作者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助于增进广大百姓和社区工作者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关爱的感情。

  “这个主题选得太好了!整个舞剧的寓意潜藏在挑山工的形象中,而其表现的是从事社区工作的小人物,充满主旋律正能量,是当下应该关注的主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云霞肯定了舞剧的创意、立意、手法和舞台呈现。创作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这亦为深谙创作之道的专家们的共识。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王欣认为,山青院挑战了当下舞剧创作往往不敢挑战的题材,其实践就是在“挑山”,通过传承“挑山精神”高扬时代主题。《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表示,现实题材之于舞蹈已经很难,又聚焦鲜少有人碰触的社区工作,且以“挑山精神”予以观照,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这种知难而进的创作本身就具有一种“挑山精神”。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郭磊则从该创作中看到了山青院近年来艺术创作和发展呈现出的向上态势。“从《风筝》到《乳娘》到《挑山》,每个剧都有不同视角、鲜明特色和个性追求,每个剧都在进步,并且其创作都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风筝》中民族舞蹈的地域特色,《乳娘》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的山东风格,《挑山》的山东叙事等,其思想内容与思政课程息息相关,让人看到山青院牢牢抓住地域特色且与教学育人相结合的定位找得很准。

  “从《风筝》《乳娘》,到如今的《挑山》,能看到山青院一贯的追求——做山东的事,讲山东的故事。当下文艺界都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灿烂的文明和广袤的大地孕育着多元的故事,让全国各地的故事内涵更强化,思想更丰满,才能更好地形成中国故事的洪流。该剧的内容和形式让人看到了山青院以‘挑山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选择和追求。”艺研院舞研所原副所长江东说。

  现实题材的创作,不一定非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恰如金浩以“温暖现实主义”来形容该剧的探索实践,艺研院舞研所副研究员刘春用温暖、真实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该剧的品质。“傅小青表演中简单的嗑瓜子的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就让我觉得真实,就让观众会心一笑,因为那是我们文化中有的基因,是自己生活熟悉的画面。”感佩傅小青反串表演的极具喜剧色彩的“广场舞迷”傅大妈,制造了掌声欢呼声最多的表演亮点的同时,刘春希望该剧将温暖、真实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和延续下去。“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任劳任怨,甚至为社区工作付出生命的选择?她有没有困惑?有没有苦恼?可能需要更多心灵空间和舞蹈语言的挖掘和刻画,从而让人物更真实更温暖。”艺研院舞研所教授李超也提出主人公人设过于合理化,会削弱其可信度以及观众对其亲近感的思考,希望通过人物成长的幅度和宽度,让人物和作品更加有温度。

  以纵横交错旋转的钢架结构配以投影媒介和冰屏,塑造高楼林立的社区意象是该剧舞美设计的独特追求。但马云霞希望舞美能做减法使之更简约,也更利于巡演,她甚至给出借鉴京剧程式化的意象性动作等虚拟设计来为舞美减负的建议。艺研院舞研所二级演员李炳辰则在钢架的结构和绿屏的搭配中获得了沉浸式观感。卿青则表示,舞美是该剧又一可圈可点之处,舞台上巨大的方形铁架和投影堆叠出高楼大厦的都市环境,小环境的千家万户与大环境的钢筋水泥,也凸显出社区工作连接和温暖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她也直言:“舞剧人物的简单化、创作想象力的不足,尤其是主要人物舞蹈段落的缺乏也构成了作品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最值得舞剧创作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塑造小人物日常和平凡中的‘伟大’,而不会给人有意拔高英雄之感。”

  肃穆简约的一排路灯旁,白纱裙裹身的一群婉约女子环绕起舞,仿佛天使般温润照耀着黑夜里疲惫的主人公回家的路……这段写意的“路灯舞”,令王欣颇为欣喜。她也由此期待该剧进一步放飞想象的翅膀,并能更多地提升舞蹈语汇的丰富性和新奇感,实现由舞蹈本体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同样以这段“路灯舞”和剧中另一段雨中撑伞群舞为例,张延杰表示,“现实题材创作不一定非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希望创作能更多运用浪漫主义、抽象写意等表达方式。这两段舞似乎与情节不直接相关,但却让人感受到舞蹈艺术的不可替代性,让人印象深刻。 ”艺研院舞研所副研究员廖飞燕更是追问“舞剧如何不止于叙事”,能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恰当的虚实结合,甚至通过将人物放在戏剧结构中“煎烤”,最终呈现出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