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舞蹈拔尖人才的职业后续发展铺路
作者:辛丽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辛丽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市舞协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团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国舞蹈界涌现出了一批享誉国际,受到观众广泛喜爱的青年舞蹈艺术家。他们德艺双馨,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品服务于人民,用对舞蹈艺术真挚的热爱和多年坚持不懈的艺术锤炼,推动着中国舞蹈艺术事业新的发展。他们是中国舞蹈事业的顶梁柱和生力军,是中国舞蹈事业未来发展的接续者。

  但是,鉴于中国专业舞蹈教育早期专业型的培养模式,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完成了6至7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就进入专业院团,开启了职业的舞台艺术生涯。这种模式与中国体育教育和戏曲教育一样。尽管1984年中国舞蹈教育出现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2006年更是从本科教育又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但仍然有一批艺术造诣精湛的舞蹈拔尖艺术人才因为常年奋斗于排练厅和舞台,活跃于国际各舞蹈节和出访交流演出,全身心投入一部又一部舞剧等作品的排演而错失学历方面的提升。他们中间有中专、大专、本科不同类型的学历层次,这样的学历现状显然已经不能与今天各行各业对人才学历和素养的要求相衔接,也严重制约了这一批艺术拔尖人才后续的职业发展,他们的黯然离场是人才的浪费,也是中国舞蹈艺术事业的损失。他们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各方面的经验完全可以保障他们走向教学、管理等岗位,继续为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也是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所迫切需要的资源和土壤。

  近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持续提升舞蹈人才培养的计划和举措,为他们艺术视野的开拓、舞台生涯的拓展、舞蹈创作的探索、舞蹈艺术向人民学习的路径等搭建了平台。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多所舞蹈院校也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与舞蹈艺术院团密切合作,通过双师型、校外实践基地、行业导师等举措实现共赢发展,从不同层面发挥了这些舞蹈拔尖人才的作用和价值。但“卡脖子”的学历问题依旧未能得到解决。从另一个层面,专业舞蹈院校攻读专业舞蹈艺术硕士学位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完全体现出这一学位创设的初衷,也未能体现出这一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舞蹈院校在艺术硕士层面也急需优秀的、有大量舞台实践经验的人才报考。就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言,这些拔尖人才正处于舞台黄金时期,他们的精力全部集中于舞台和作品,留给他们准备各类复习考试,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的备考复习时间极其有限。还有部分人才因为学历只有中专和大专,连报考硕士学位的资格都没有。这里连串的矛盾问题都需要更好的机制来解决。

  反观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机制,体育人才也属于早期专业型和职业训练型,但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以及机制体制是相对畅通的,从国家层面已经为这些运动健儿们解决了读书深造和职业转型的问题,让他们可以继续发挥能量,效力国家的体育事业。例如众多知名运动员免试入学国内名校攻读学位,免试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等举措切实地帮助了这些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拓维和转型。

  因此,建议教育部、国家学位办、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关的机制,助力中国舞蹈拔尖人才的职业发展,助推中国舞蹈艺术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议不唯学历,建立拔尖舞蹈人才免试攻读专业艺术硕士学位的机制,并在北京和上海知名的舞蹈院校试点实施。建议加大舞蹈院校与院团的共生机制体制创设,让院团与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输出的良性互动,并真正实现适应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以此发挥拔尖人才的作用。建议重视专业舞蹈博士学位的建设,从学位点资质、人才准入资质、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等方面注重舞蹈艺术的特点,真正体现出这一学位在舞蹈拔尖人才培养层面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