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
展示中华文明的源流和伟大
栏目:两会聚焦
作者:李骏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流经9个省市入渤海,孕育出河源文化、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共同构成绚烂的黄河文化谱系,这个文化谱系应该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根本遵循,而不同省份的建设任务也应该因文化特质的不同而异。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流流域,得到20世纪以来重大考古发现佐证,发掘成果印证了《尚书》《左传》《史记》等典籍对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黄河中流流域繁衍兴盛的记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地区,由于土层丰厚而水患较少,文明历史更为久远,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就有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157处,居全国之首。华夏先民所创造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测定,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形态遗存。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官办的手工业区,还有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据此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的都城,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中心、国中之国——最早的“中国”。这一发现对华夏文明在黄河中流流域的发源、国家形态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山西河津的龙门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出口,传说大禹治水13年,光开凿此龙门就用去了4年时间,如今两岸的峭壁上当年镌凿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见。三晋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表里山河”,山西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多与这个人文地理特征相关。正是山西表里山河的有利地势,使得元末明初席卷华夏大地的战争没有波及。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对于中华复兴、民族融合的伟大贡献永载史册,其舍家为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影响深远。山西境内黄河沿岸有古渡口42处,留下很多人文遗迹和传说故事,黄河长城“二龙戏珠”的老牛湾、诞生唐代五言诗压卷之作的鹳雀楼、留下千古爱情传奇的普救寺、沉淀中华文化智慧的黄河大铁牛、彰显中华美德传说的五老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壶口瀑布、西口风情浓郁的碛口古镇、红军东征的革命遗迹、八路军总部旧址、汾河入黄口的湿地公园、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等星罗棋布,展现黄河沿岸人民生活风情的各种文学、影视和舞台作品更是经典迭出。

  同时,作为黄河晋陕大峡谷主河段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山西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战略定位。自2021年以来,我连续参加了省政协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常委会、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的“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座谈会,2022年8月又随同省政协调研组,赴忻州的偏关县和河曲县,开展了“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助力沿黄精品景点建设”专题调研,深感山西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立足资源优势。可以说,黄河文明孕育出的三晋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既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又呈现了完整的脉络和发展体系,堪称“华夏文明博物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是在建设黄河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中,应在山西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合理选址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展示中华文明的源流和伟大。其二是建议组建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力量,培养专家研究团队,比如在山西省社科院加挂黄河文化研究院牌子,深度挖掘山西黄河流域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其三是将华夏文明博物馆数字化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增强华夏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此举既能够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同时可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彰显中华文明在全人类文明的历史地位。

(李骏虎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