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的多元表达形式
——读罗光成《太湖有青舍》和《古稔追梦人》
作者:彭正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罗光成的《太湖有青舍》和《古稔追梦人》选择含山县太湖村、歙县古稔村为代表性乡村样本,倾情描绘了新时代江淮大地农村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之画卷。罗光成力求克服主题文学概念化、模式化的窠臼,以丰富的笔墨、多样的笔法,努力追求创新与变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的多元表达形式。

  运思谋篇各有所重,各显其长。《太湖有青舍》意在绘一幅风景画,《古稔追梦人》则重在写一篇人物志。前者谋篇的着重点是景、而非人,后者运思的着重点,则是人、而非景。虽然罗光成在吕佛才追梦、圆梦的人生故事里,也叙写了古稔村发生的变化,描绘了古稔村的新面貌、新气象,但是吕佛才的人物形象在实际篇幅上占据了《古稔追梦人》的文本中心;在叙事效果上,其跃然纸上且激发共鸣的,也是身处逆境却坚定逐梦、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吕佛才形象。

  叙述结构兼取顺叙与倒叙手法。尽管它们共享今昔对比、新旧对衬结构,但在具体敞开时,其演进逻辑又各有取向、摇曳多姿。《太湖有青舍》的叙述方式是由近及远、抚今追昔。 《古稔追梦人》的叙述姿态则是由远及近、顺流而下。同时,罗光成在结构笔墨的分布与涂抹上,轻重适宜、浓淡适度。《太湖有青舍》浓墨现实,淡笔过去。《古稔追梦人》则以想象性抒情的方式追忆了过往历史。其补叙的“寒冬”“出寻”故事,不仅强化和丰富了吕佛才的形象,也为吕佛才致富不忘故乡奠定了情感基础,让吕佛才返乡更合乎文本内在逻辑。

  表现方法兼用写实与写意两副笔墨,增强了共情性与感染力。《太湖有青舍》和《古稔追梦人》将写境与造境融合,兼具纪实性与想象性。它们总体上遵循报告文学的纪实原则,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叙写农民脱贫奔小康、迈步致富路的奋斗故事。同时,罗光成在处理细部时,得体地将虚构文学的想象性嵌入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情感饱满且充满张力。

  (该文系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