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的积累与突破
——谈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
栏目:探索
作者:金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近年来学界,特别是文学艺术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新时代文艺在丰富多元中健康发展,“礼乐争辉,辞藻竞鹜”,与之相适应的,应该是繁荣学术,使理论对现象保持足够的观察力、解释力和推进力,并通过评论实践,褒优贬劣。在这方面,的确还有许多工作亟待展开,包括艺术学理论建设。

  自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以来,对这一领域内存在的许多问题一直议论纷纷,其中的关键之处,正如两年多以前王一川所坦言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未能在学科核心领域即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方面取得足够多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果。坦率说,许多人对该学科的局面一直不持乐观的估计。对现状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业内人士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立足真问题,找对方向和方法,点点滴滴,寻求积累和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啄木鸟杯”的导向作用和推动力功不可没。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今年开展的是第七届。从我日常从事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角度看,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啄木鸟杯”一届比一届更具号召力和吸引力。作为相关成果的年度盘点,它对理论研究和评论实践的引领作用早已毋庸置疑,更因其日益广泛的参与度和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在专业领域日益拥有权威性、公信力。

  我受邀参加的是今年艺术学理论组的复评工作,集中阅读了41篇长评、34篇短评,以及十余部专著。总体上说,题材角度多样,对问题的思考有新的突破,也注重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有的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有的关注的是时代热点话题,有的是对传统理论的新开掘,也有对当下文艺现象直截了当的批评,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研究的深度、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不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进一步说,尽管任何年度推优评选都免不了有遗珠之憾,但通过相对集中的观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到文论建设的新的突破点。同时,通过对研究者专注方向、写作重心与报刊选题侧重的了解,也有助于探寻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获得突破的路径。

  推优工作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相关单位推荐的不少作品均关注了年度热点文艺现象,或者说,向热点问题集中。所谓“热点”,有一定的时间性,本身的确具有更高的话题性与关注度,也相对容易产生受人瞩目的成果。但我也感到,有些文章在热点中缺少“冷思考”。如果没有更深的历史眼光和深入观察,没有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缺少对新材料的运用,缺少“问题史”意识,就可能流于表面,反而缺少原创性。同时,一些文章对经典论题的研究或缺少新的方法论意识,或简单追求“跨界”新研究,意图从中找到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的理论增长点,有求新意识,但不同方法间缺少有机互证,或材料不新、不扎实,不足以支撑结论。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界重视。

  (作者系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