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指导新时代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建设
栏目:奋进新时代 铸就新辉煌
作者:邓佑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些论断为我国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新方向。进入新时代以来,舞蹈学人继承传统,守正创新,通过教学实践、创作与表演实践、田野调查、项目立项、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学术队伍、学术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成果数量、质量双提升,全面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世界舞蹈学研究体系中初步形成了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为中国舞蹈事业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航线。

  过去十年的重要成就

  三个学科维度的建设与多元发展。2011年,随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舞蹈学与音乐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舞蹈学,从舞蹈历史、舞蹈理论、舞蹈批评三个学科维度呈现出全面发展、重点突出、优势显著的学科发展格局,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十年中国舞蹈史学的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语境中,立足于传世文献、文物图像、口述史、考古新发现等材料,结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成果丰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多元化的治史路径,实现了史料、史观、史学等方面的全面进展,为中国舞蹈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舞蹈理论研究在本体论方面,对舞蹈的本质属性以及舞蹈艺术的思维属性用中国的“意会思维”等范畴进行了纵深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尝试建构出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实践论方面,以舞种建设、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学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到舞蹈身体实践的经验、过程、特征、原理及其方法等不同层面;舞蹈批评研究成果数量实现爆发式增长,中国特色的舞剧创作与评论、舞蹈的现代性生成成为批评的核心话语,舞蹈“元批评”理论建构走向自觉。

  中国特色舞蹈学术体系建构成形。中国舞蹈研究始于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内容、教材建构,成于对舞蹈事象的描述、阐释和全方位特别是规律性的深刻认识与理论凝练。过去十年来中国舞蹈研究以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舞剧、舞蹈创作、舞蹈教育、舞蹈史、舞蹈文化等为中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知识谱系,在学术语言、研究对象、领域、研究重点、哲学观、方法论等层面呈现的中国特色日益显著。在汉语及其所表达的文化体系内,中国舞蹈学术共同体内的学者共同凝练并运用“气”“阴阳”“意象”“身韵”“身心一元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深入研究,中国本土的舞蹈审美范畴和概念体系建构走向自觉自信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形成了明确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同时,在舞蹈观、身体观上坚定秉持基于中国哲学的宇宙观、身心观,以意象化(意会思维)思维,喻体式表达为主要特征,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学术共同体壮大与成果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国共有30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舞蹈专业,59所院校具有舞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9所院校招收含有舞蹈专业相关的学术型硕士,13所院校设有舞蹈专业相关研究方向博士点,打造出具有厚实基础与发展潜力的“老中青”学术人才队伍,舞蹈学术共同体不断壮大。舞蹈学科研究项目在立项总数、占比与经费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舞蹈类立项数量在“十二五”期间为31项(占总比3.4%),“十三五”期间为55项(占总比4.6%),呈增长趋势;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9年资助舞蹈项目总计655项。以及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体卫艺司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以及各省相关研究项目的支持,在国家各类科研政策支持下,影响深远的广场舞研究、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研究、中国舞蹈的跨文化传播以及舞蹈发展口述历史、舞蹈传承人影像志研究等项目得以立项,舞蹈学界推出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舞蹈学术研究人才。舞蹈学研究未来发展新机遇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的起点,舞蹈学研究需要不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反思问题,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谋求新的发展。

  主要问题反思。学科核心领域有关中国舞蹈表演的独特性表述、表演体系性的建构研究、近70年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梳理研究、深入参与中国社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舞蹈创作研究等还需要理论话语及时跟进,要加强从中国舞蹈实践出发的研究属性;学科认知自觉性还待进一步增强,舞蹈学研究的话语权在国内外提升仍需共同努力。

  把握舞蹈学研究的新机遇。第一,政策层面的机遇。目前,国家对艺术学、舞蹈艺术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舞蹈”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独立为门类,并可以在专业门类中培养舞蹈专业博士人才,舞蹈学并入一级学科艺术学中,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理论和专业实践层面为舞蹈艺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第二,人民大众需求的机遇。舞蹈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从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到电视舞蹈综艺节目的火爆等,皆可见舞蹈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呈现井喷状态。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较2012年增长105.9%,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10.8%。在解决温饱、吃饱穿暖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上,舞蹈消费、舞蹈生活的需要直接推动舞蹈业态日益丰富。第三,科技革命的机遇。新媒体、新媒介、元宇宙等科技创新都直接并深刻地影响舞蹈产业的发展与舞蹈研究事业。随着网络行为日益普及,网上舞蹈创作、舞蹈观赏、舞蹈表演、舞蹈消费、舞蹈传播成为常态,移动互联改变了人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规模性参与舞蹈文化、舞蹈文化从小圈子迈入社会大圈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平台。这些机遇都为中国舞蹈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场和中国实践经验。

  中国舞蹈未来发展的新航线

  史料与史料学的建构。舞蹈基础资料理论是舞蹈学科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舞蹈学研究中,首先要注重舞蹈资料的整理。史料的挖掘、整理和史料学的构建对于包括舞蹈学在内的一切史学研究、文化研究具有至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史而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挖掘记录民间活态舞蹈资源、整理历史文献舞蹈史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仍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跨媒介、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舞蹈史论评研究归入艺术学一级学科当中,这就在学科制度安排上,规定了各门类艺术学史论评之间的平等与互通的关系,也为舞蹈学研究与其他门类艺术研究打破壁垒,从而增进艺术学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艺术观念互通,进而有利于推动舞蹈学跨媒介、跨学科的融合研究。

  学科问题意识与学科自信的增强。舞蹈学者必须加深对自身学科的理论认知,在世界舞蹈学研究大格局中,明晰中国舞蹈学学科的独立性、核心要素,对内捋顺学科内部系统的关系,加强舞蹈学科的内在凝聚力,对外提升阐释力、交流力、表达力,增强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向未来的舞蹈学研究必须要重返中国舞蹈学的原点,返回中国、返回本土、返回传统、返回民间、返回现实,唯此,中国舞蹈学方能有所作为,并从根本上助推人们走向艺术化生存的新的人生境界,最终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