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线
栏目:探索
作者: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个人心中的一条线

——谈城市漫游声音剧场《平行时空的眺望——行走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与城市设计有关、实际存在的线,又是一条在想象中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抽象的线。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点为永定门,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委约“没座儿工作室”创作的体验参与式城市漫游声音剧场《平行时空的眺望——行走的中轴线》日前在北京永定门公园进行。活动利用永定门公园中长约1000米的中轴廊道,借助声音科技与当代戏剧手段,重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文脉特色与非遗风韵,唤醒了参与者有关北京城更多维度的感受。

  由梁思成对北京中轴线的研究起,从天圆地方的“规矩”展开,在人们的行走聆听观赏中,北京城的民风民俗、曾经的城市景观经历了四季更替变迁。讲述者的语气平和而有些许怀旧,声音引导与引导者的提示轻柔恰当,小挎包、鸟笼、手绘本、蘸水毛笔、风筝、蛐蛐、万花筒等道具是参与者感官与思维的延伸,由此人们对西城文化、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的感受丰厚,想象不一而足。活动进行到某个阶段时,参与者所戴耳机里传来引导者的声音,请参与者画出想象的北京城。参与者所画都很抽象,或圆或方,或圈或点,然而线条坚定、自然,随着思维发展延长。参与者或未意识到,对于北京主观线条的完成是从不确定到肯定,手中笔迹不再效仿对固有概念的认识,而是依照心中所想产生主观的形象。参与者这一主观思维的产生,是通过在《行走的中轴线》中进行陌生化的体验与互动达成的。

  永定门附近虽然很安静,但自活动起始点、北京中轴南端点始,参与者全程戴上大耳机,与外界隔离、与手机“断线”,减去背景里不必要的声音干扰,从3D全景沉浸式声音中获得老北京的动与静。耳机中是录制、模拟的老北京的环境声音,驼铃鸽哨声、吆喝叫卖声、某天清晨录制的市场中妇女闲谈的声音、7位口述历史受访者从自己小时候、从自己家里讲起的声音。在讲述者讲到老北京养鸟的民俗时,在引导者举起的风车引路之下,人们接连寻到几顶空笼,就在兴趣渐浓之际,耳后突然响起一只惊鸟飞过的声音,以一个惊叹号完成了对鸟而非对笼、对文化兴致而非对文化习惯的寻找。

  在由公园实景和戏剧空间融合而成的一方天地里,参与者不仅接受美的时空塑造,还得以在个人的时空中静观,使美留驻。比如,活动尾声,参与者用多彩棱镜、望远镜、拍立得静静地眺望天空、树梢、永定门城楼的局部,视线落点或许是永定门上的彩画,或许是百万城墙砖中的几块,既远且微,陌生又详细,人们在观看中怡然自得。再比如,耳机里口述者讲起北京公园里的景象,演员请参与者用水在地上写字的“地书”艺术形式,画出主观的北京城。全程环境戏剧的方式在协助参与者酝酿胸中那株成竹,当心中已经有了形象,地书的大笔、地砖的材料、水的流动方式,皆成为了参与者通过观察即可运用的工具与材料。

  与一般的戏剧互动方式不同,《行走的中轴线》互动的对象并非同途寻觅的参与者、引导者,而是与历史文化的“刻板印象”生动对话。比如,参与者、引导者站在中轴线两侧,用鹅卵石摆出图案,却始终需要相互对称,石头可以单个放置,也可以成组、垒叠。有人静候对面懂得“石语”的知音,有人快速捕捉着尚未对称的线条,人们体现出交互感应的运动方式,鹅卵石则以自然之身抽象了中轴线相关的布局。人们发现,原来,依据中轴线的左右对称设计并非代表一种不可挪动,而是秩序中亦有自由。再比如,在一些依照古代中国“仰观俯察”设计的体验环节中,演员轻轻拍了拍参与者的背,参与者心领神会由观看转而行动,和演员一同置身于某种天地运行的轨迹之中。引导者、演员身着纱制灰白两色衣衫,与城墙、地砖的“北京灰”相映成趣。

  活动中,演员扮演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偕而行,行至百丈城墙下一小门处,相向而踞,测绘、静止。“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那一刻我们发现,在融合的新形式中,梁思成对北京中轴线、北京城墙的赞美仿佛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