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新时代的艺术年轮
——为《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十周年记
栏目:前沿
作者:戴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文联的重大出版项目和重要品牌工程。自《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开始,每年一本,已连续出版九年,第十部今年已经付梓。十年来,《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探索完善,回应行业呼声。2012年年度报告涵盖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11个艺术门类,2014年起新增文艺评论分报告,2015年至2019年附有年度大事记,2019年起新增网络文艺分报告、2020年起新增文艺志愿服务分报告,直到第十部、2021年年度报告由总论和14个分报告组成,《报告》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进乃至完善的过程。十本白皮书,记录着这十年各艺术门类的行业发展状况,代表着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专家对各门类艺术发展的分析水平,是“行业性、导向性、学术性、权威性”的综合体现。

  十载耕耘,一本本厚厚的报告码放在一起愈加沉甸甸。《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论题宏大,它是在中国文联统一部署与协调之下,由专家学者一起绘出的行业地形图。借助它,人们可以按图索骥,进而把握2012年以来每一年中国艺术的发展概况与各艺术门类状况;该报告也是专家学界同仁合力镌刻的新时代的艺术年轮,通过它,人们可以管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流审美意识形态表达的艺术生态,谛听时代足音,把握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这十年间时代文化语境、文艺政策导向、产业运行发展、门类艺术热点以及优秀作品创新等综合态势;同时,在一本本报告之间,人们还可以洞悉各门类艺术发展的起落沉浮与规模趋势。十年不长,但经过一年、一年的努力,已然收获了沉实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厚有益的经验,也提供了预判与前瞻的坚实依据。十年,实在是值得纪念的。

  写史、记史,是人类文明走向自觉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以及一个国家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标志。文化发展越发达、越昌明,写史记史就愈加丰富。如今,各类纸媒年鉴、政府白皮书、年度报告、影像记录典藏、电子数据库等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以不同媒介形式、记录方式来把握不同领域发展变化的结果,由此共同构建起时代的信息大厦,凝聚成独特的时代标记与文化记忆。记录时代、梳理当下,就是在为今后与未来记录与留存历史。今天的记录,因其切近当下,承载着最直接活泼的信息;也可能因其过于贴近当下,而较难做到完全的客观理性。但经过日积月累与不断调整,特别是经过时间长河的涤荡,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拉开一定的历史距离,就会呈现出时代修正删校的伟力,也将逐渐显现出历经大浪淘沙的时代风华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宝贵历史感。这,或许恰是记史写史的人们的初心与抱负,也可能是《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年复一年扎实走来的价值追求的意义之一。

  每一年、每一本《中国艺术发展报告》都是专家学人本着专业精神,扎实努力凝结而成的硕果。年度《报告》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始终得到中国文联党组的有力指导,得到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各首席专家挂帅厘定写作提纲,编写组精心写作,责任编辑多番编校,主编报中国文联党组领导及编委会删修定稿……群策群力,环环相扣,以保证《报告》最终的高质量呈现。《报告》的启动每年都开始得很早,以便于编写组成员能够较早跟踪、把握行业发展态势,搜集资料、去粗取精,全面把握各门类艺术的年度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中,搜集、梳理艺术代表作品、热点现象与行业发展趋向的基础调研工作量很大,不仅需要写作者有良好的学术训练,更需要下苦功夫、下足功夫,以便为全面准确把握年度艺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打下扎实基础,不至于因粗疏而有遗珠之憾,也不会因为前期调研粗略而对各门类艺术发展总趋势的研判失之偏颇。尤其是总论部分,是整个《报告》的定盘星,不仅要从理论高度管窥艺术学的发展动态与规律,还需把握各门类艺术繁复驳杂的发展状况,对承担这部分工作的首席专家的学养功力与理论高度,对撰稿人的艺术理论素养、对门类艺术的专业敏感与概括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笔者有幸参与过《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分报告”、《2017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电视分报告”的部分写作任务,至今记忆犹新。文艺评论这个古老的专业在党的十八大后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着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工作。由此“文艺评论分报告”从2014年起便与其他艺术门类一道成为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总结文艺评论工作的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辨析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文艺评论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梳理描述、准确把握这一丰富面貌的年度编写工作也总是繁重的。这不只因为评论文章激增,还由于文艺评论工作也包含政策导向、人才培养与组织建设(如地方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青年领军评论人才及网络评论人才的培养等)、评论阵地建设、文艺批评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文艺评论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工作。对文艺评论的梳理,需要对全年理论热点亮点进行客观全面透视。准确把握特定年份评论的基本特征,需要在一定的史论参照系中加以观照,如与之前若干年相比形成的参差对照,以及与前一年相比体现的突出差异;预判前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则需要由其后一个时期的创作评论实践加以验证。研究文献驳杂浩繁,单是影视评论,在一年的时间段里就数不胜数。在梳理分析与判断中,需要熟悉特定年度的重要影视代表作品与创作热点现象,去粗取精,选取相关评论的重点代表作。在此基础上对评论的主要观点、分析方法与角度进行概括分析,把握影视评论的个案热点、现象焦点、主要分布及其变化。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年度评述一般总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个案评价与相关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在研究文献、资料评述中,不仅要面对主流报刊的影视评论,搜集整理权威评论家的重要著述,还需要面向新媒体中有活力有特色的影视评论公众号文章等,关注、重视网络青年影视评论的声音。文章的遴选,以质量、观点为优先判断依据,而不是先入为主。另外,在研究中,也需要把握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发声传播的互动联动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把握融媒环境中影视评论全面真实的状况。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创造者、参与者与见证者。笔者因为参加了《报告》编撰的一点点工作,得以加入记史者的行列,也能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十周年之际,记述以上感受,实在是与有荣焉。期待也相信《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更加成熟厚重。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