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专业化知识,探索刑侦剧新路径
栏目:视线
作者:金夏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播出的《猎罪图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关于“《猎罪图鉴》真的有第二季吗”的讨论也在该剧播完后瞬间登上热搜。同时,在相关的讨论中,不同于往常的刑侦剧,该剧主角的画像师身份成为一个新的讨论点,让人对该剧为刑侦剧带来的启发产生思考。

  专业化知识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传统刑侦剧中的侦探角色通常以警察或者私家侦探的身份出现,但《猎罪图鉴》则以画像师的角度切入,融入了包含有美术知识的推理过程和快节奏的叙事形式。例如在第一集中,主角沈翊在罪案现场发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端倪,指出白色耳环是密室的开关,利用涉及经典画作的美术知识推动了剧情发展。再如在第三集中,沈翊通过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建筑设计图纸中的居里夫人画像,对嫌疑人的某些特质进行了有效推断。这种基于美术知识的对于客观事物和主观性格的推理,让不少观众感到新奇。

  其实,近年来不少刑侦剧越来越倾向于融入各个领域的专业化知识,例如《破茧》(2020年)、《真相》(2021年)、《骨语2》(2022年)和《猎罪图鉴》(2022年),依次以昆虫学专业研究生、技术检察人员、法医和画像师为主要破案者,融入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虽然法医形象对于观众来说已较熟悉,例如《鉴证实录》(1997年)、《大宋提刑官》(2005年)、《法医秦明》(2016年)等剧都以法医为主角,但依赖昆虫学等知识的侦探剧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究其原因,是因为刑侦剧的一大重心在于推理,需要创作者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推理情节,进而推动创作者努力融入各领域专业化知识以丰富推理方式的尝试。就悬疑类故事而言,将专业化知识融入刑侦剧的创作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本格推理的创新性叙事。本格推理原是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重视逻辑至上的推理解密。而基于专业化知识的刑侦题材电视剧,并没有悖离本格推理的初衷,试图通过现代化的学科知识丰富推理方式,探索推理新形式。

  《猎罪图鉴》这类融入专业化知识的刑侦剧之所以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知识和刑侦故事相碰撞而产生的趣味性。对于观众来说,有趣的专业化知识无疑能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例如《猎罪图鉴》能让人在破案的紧张过程中,不时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马拉之死》等经典名画。再如《破茧》中关于子弹蚁成人礼、梭毒隐翅虫能引发感染等冷门知识,满足了不少观众的猎奇心。

  而专业知识和刑侦剧的碰撞,往往能突破传统刑侦剧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创造出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观众在见多了传统刑侦剧的压抑风格后,突然看到该剧“美学和刑侦”相结合的风格,显然感到惊喜。

  《猎罪图鉴》较为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精通艺术知识的侦探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心理师、法医或者全能式侦探等侦探形象。不论是侦探鼻祖——福尔摩斯,还是《隐秘的角落》中的侦探严良,他们总是离不开“硬汉”“正义感”“沉默”等标签,但观众对于《猎罪图鉴》男主角沈翊的印象大多是“艺术”“温柔”。

  《猎罪图鉴》创造了唯美的影像风格,迥异于传统刑侦剧的粗糙和压抑风格。纵观2001年的《重案六组》,抑或是近几年大火的《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等衍生自刑侦剧类型的悬疑剧,它们的画面以暗色调为主,充满阴天、雨天、老建筑等元素。而《猎罪图鉴》的画面以亮色调为主,充满阳光和现代风格建筑等元素,同时具有较高的柔和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专业化知识需要通过精致叙事融入故事

  一些网友如是评论《破茧》——“拍刑侦剧最忌讳的就是外行编剧光靠脑补瞎编”“节奏很差”——诚然,悖离现实逻辑和节奏混乱正是大多数刑侦剧的通病,十分考验编剧的水平。不少创作者在借助专业化知识丰富推理视角的过程中,有时会为了编排离奇的情节而不顾现实逻辑,而一些电视剧则任意加入感情元素,大大破坏了刑侦剧的节奏,直接被观众吐槽为“偶像剧”。

  但在《猎罪图鉴》中,创作者则基于相对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合理的想象力,成功探索了专业化知识融入推理方式的创作形式。该剧力图将绘画元素充分运用到每一个推理点中,例如主角沈翊凭借对于色彩的高敏感度,发现女性嫌疑人新换过的指甲,揭示其通过指甲藏毒的真相。再如沈翊通过绘画再现监控现场的光影情况,揭露AI换脸的谎言,等等。

  除了推理点,该剧也将绘画元素融入到每一个案件中。例如在第十一集中,沈翊看到显微镜下的切片时,联想到了梵高的《麦田群鸦》。这种融入美术史知识的细节,让观众在鲜活的场景中感受到经典绘画作品的魅力,丰富了刑侦剧的新形式。

  虽然美术元素成为《猎罪图鉴》的一大亮点,但这并不是让该剧得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观众对于《猎罪图鉴》的印象主要在于“双男主”“画像师”“女性群像”“节奏很快”:双男主从敌视到和解的互动关系颇具戏剧张力;画像师结合美术史知识的推理富有创意;涉及女性的社会问题,引发女性群体共鸣;在20集的短剧中,每两集至少发生一个案子,加快了叙事节奏感。

  而这四点的实现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叙事技巧——基于单元案件的叙事形式。相比长案件,单元形式保留了贯穿整部剧的侦探角色,突出了沈翊的“画像师”形象,以及他与硬汉警察——杜城的戏剧张力。更为重要的是,单元形式为女性群像展示搭建了一个舞台。此外,其它经典悬疑剧的成功也都离不开精心的叙事结构。例如《沉默的真相》凭借多时空的多线平行交叉叙事,大大增加了剧集的信息量密度和悬疑感。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刑侦剧的案情推动速度较快,但剧情编排却缺乏悬念,难以吸引观众。例如《骨语2》被网友吐槽“节奏很快,但毫无悬疑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剧的推理手法过于简单,十分依赖流程式的调查或者片面的证词来推动剧情,失去了观众所期待的智力挑战和悬疑性。因此所谓的快节奏叙事,应当建立在高信息密度和“烧脑”推理的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吸引观众。

  专业化知识对于刑侦剧的影响

  专业化知识融入推理方式可能成为刑侦剧的创作突破点。尽管当下的刑侦剧正处于从本格派到社会派转变的阶段,但是毋庸置疑,推理始终是刑侦剧的基础要素。如果《猎罪图鉴》失去了基于美术知识的推理细节,那么案子后半段对于女性处境的揭示也会流于俗套。而融入专业化知识的创作手法,显然为刑侦剧的推理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很可能会成为刑侦剧的未来发展趋势。

  精巧的叙事仍然将是刑侦剧创作的关键。在“烧脑”推理的基础之上,创作者仍然需要根据电视剧的重心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例如《猎罪图鉴》通过单元形式,旨在塑造一个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画家侦探形象,而《沉默的真相》则通过回忆和多线并行的形式,旨在刻画一个不惜用死亡去换取光明的检察官形象。

  专业化知识对刑侦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推理方式日益丰富,不同专业知识的特征也会影响整部剧的风格和人物形象等。例如融入法医或者昆虫知识的刑侦剧通常以诡异风格为主,而融入美术知识的《猎罪图鉴》则以唯美风格为主,突破了往常的风格,说明了不同的专业知识为刑侦剧的影像风格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专业化知识和推理手法的融合也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破茧》《骨语2》等剧固然在推理视角上有所创新,但其逻辑却禁不起推敲,进而遭到市场的冷落,这无疑是创作者值得时刻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专业化知识和推理手法的融合趋势,既源于观众对于创新推理方式的强烈需求,也源于创作者试图创新推理手法的努力。从《猎罪图鉴》的创作实践来看,融入专业化知识的推理手法确实创造出了独特的侦探形象和影像风格,证明了专业化知识对于探索刑侦剧新路径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