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评弹
“出人”“出书”“走正路”的当代思考
栏目:两会聚焦
作者:盛小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而言,以苏州为例,市委、市政府率先召开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暨评弹工作会议”,随即出台了《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苏州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性演出的奖励办法》《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长篇演出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苏州评弹(以下俗称“评弹”)的抢救保护、传承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了一幅远景蓝图。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评弹艺术重视关心的程度和财政扶持力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大。在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更明确了对公共文化公益项目的产品购买。各评弹专业团体坚守长篇书目演出的优良传统,这也是评弹艺术的立身之本,与此同时积极锻造新团队、推出新书目、探索新形式、开发新项目,通过“评弹进校园”普及优秀传统艺术、培养新一代年轻受众;苏州评弹还得天独厚地拥有着全国唯一的专业学校——苏州评弹学校,持续适量招生,坚持特色教育,注重基础教学,每年都有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江浙沪各专业评弹团体;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致力于丰富馆藏、陈列宣教、拓展文创、开展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各地社区公益书场的创办给评弹艺术的演出提供了阵地和场地的保障;由中国曲协和江苏省文联定期举办的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更是一项全国性的苏州评弹艺术展演活动,自2000年创办以来,每三年举办一届,深受业界内外和社会大众好评。如此,团、校、馆、场、节“五位一体”工作架构的确立,给苏州评弹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是应该且必须正视的主流引领,也是不可或缺且值得庆幸的重要保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都市化、文艺样式的多样化、网络文艺的普及等,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精神内涵正面临着自然水土般的逐步流失,我们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着眼更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建设而言,至少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出人”——评弹人才的培养。评弹与戏曲不同,作为说唱艺术,对于表演人才的培养,它缺乏固定的程式和抓手(突出表演在说书和表演方面),更多的艺术感觉和理解、表演技巧的训练和运用,往往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太多的灵活性和潜在性,都给艺术传承的师徒双方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多的困惑。

  “出书”——评弹书目的创作。说到评弹书目创作,归根到底还是创作人才的培养。评弹创作不同于影视或其他戏剧门类,由于它是起源于苏州的说唱艺术,有其更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灵活性,因此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是难以胜任的,也就谈不上人才引进,而只能是立足培养。

  “走正路”——需要全面理解和科学践行。今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关于“出人出书走正路”的重要指示发表40周年。40年来,这一指示精神始终是苏州评弹界树立科学思想和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对评弹表演人才的培养力度,除学校基础教育和团体技艺再教育外,最有效依赖的就是健康有序的演出市场。要继续开发创办更多的社区公益书场(目前江苏(苏州)、上海两地对评弹的重视和投入比较大,相对而方,浙江较弱,其实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都拥有广泛的评弹受众),社区公益书场既为演出团体提供了生存机会和阵地,也服务了广大的社区居民,在保持社区书场公益服务的同时,要加大对现有票房机制书场的政策保护和1 : 1的配套奖励,吸引更多更好的中青年演员去经营性书场演出,这既有利于演员们在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下的实践历练、艺术提升和人才锻造,又可以给演员们提供高于社区演出收益的经济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借此提升团体的艺术生产力。

  评弹界要打破现有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的壁垒教条,设立“评弹创作专项资金”,实行“总额管理,按实列支”的办法,鼓励多创作,多出优秀作品。其次,从精神上、时间上来激励和保障更多的中青年评弹演员去从事评弹创作。同时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深造途径,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和更高的艺术鉴赏、鉴别能力,使他们能更自觉地立足评弹而又不局限于评弹,更全面地去观察世界,更深入地去体验生活,保持定力,潜心创作,而不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干扰,可以有专职创作员,更提倡自编自演,从而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

  我们常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只有全面科学地去探寻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始终按规律办事,这才是真正的“走正路”。

(盛小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