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化“一起向未来”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刘月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具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

  作为奋战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同时也是一直行走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前沿的亲历者与践行者,我长期致力于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和艺术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支持下,我带领中外团队推动音乐孔子学院和课堂建设;创建“茉莉花”重奏团、“小茉莉”艺术团、校内外艺术教育联盟、全球艺术家室内乐团、世界扬琴乐团;创立“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国际文化论坛、国际音乐夏令营暨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学院、国际扬琴音乐节;出版全球首套面向外国人学习中国音乐的系列教材《中国音乐轻松学》和《百首中国音乐经典作品》;制作中欧多国参与的全球抗疫主题MV《风和日丽》,指导参演中意、中伊共同制作的音乐抗疫《“音”为有你》《稻田·茉莉》;围绕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和艺术美育教育提出几十个提案……以音乐为桥,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共享中华优秀文化,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心和丰富一线经验的中外传播分享使者,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更具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音乐文化如何“一起向未来”?首先,要建立新的“对话”方式。中国音乐文化想要真正被外国文化听众所理解与喜爱,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精心设计适合他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新的传播角度,真正达成一种“对话”状态的双向交流。其次,要开拓新的运作模式。更多地鼓励国内外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让中国音乐海外传播事业真正成为集合全社会上下多种力量共同完成的事业。同时,要挖掘新的人才资源。目前大多数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活动还是以利用国内的人才资源为主,大量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实质上处于各自分散的状态,他们虽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不仅自身有卓越的音乐素养和技巧,还非常了解所在地听众的音乐需求和喜好,建议将海外音乐家群体组织起来,国内外联手共同规划和组织实施各类中国音乐文化海外传播活动,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国际教育与传播发展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这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相关人才的培养与选用。要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在中国音乐文化国际教育与传播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体制内-体制外”的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类似“欧美同学会”这样的留学人员联谊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库,并为目前从事自由职业的留学人员架起参与体制内工作的桥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作用。同时,拓宽来华奖学金资助的专业范畴,鼓励更多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国音乐。当前的中国音乐文化国际教育与传播更多集中于如何发展“走出去”的领域,但实际上任何健康而持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我们还应在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和持久地“请进来”方面多下功夫,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因为只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学习中国音乐,才能够最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最终消除隔阂、杜绝偏见。

  提议设置一门学习如何对外国人开展中国音乐教学及文化传播活动的学科“国际音乐教育与传播”专业,为中国音乐对外交流事业建立长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这门专业可视作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着重培养的,是具有在各类涉外教育机构从事对外音乐教学、在涉外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音乐教学能力、文化活动组织能力和外事活动能力的实践型高级艺术人才。同时,集合国内优势力量和顶尖资源,建立一个权威的、专供外国人了解体验中国音乐文化的大型数据库。“中国音乐海外传播数据库”的建立,将成为中国各驻外使领馆、文化部门、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等进行中国音乐文化分享的有力支持。

  中国音乐文化“一起向未来”,我们有着笃定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刘月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