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浪漫表达
——观原创音乐剧《壮士》
栏目:探索
作者:汪帆  来源:中国艺术报

  几年前,当平山籍青年摄影家李君放将他历经多年拍摄的“平山老兵”的摄影集出版并在电视文献纪录片《平山记忆》北京研讨会现场正式亮相,从此“平山老兵”的故事便成集束阵列扑面而来。那一幅幅耄耋抗战老兵铜塑般的肖像,刻录着战争的峰火岁月,记载着铁血男儿的壮怀青春,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河北文艺圈里的一道“红色冲击波”。

  2021年,红色史诗音乐剧《壮士》在石家庄人民剧场公演,受到现场观众热烈欢迎和赞赏。该剧的创作与演出获得的成功,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

  平山县是古中山国的属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937年9月,八路军359旅战地工作服务团来平山扩军。地方党组织全力以赴,一个月扩军1500多名,被编为718团,史称“平山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1948年5月27日开始,毛泽东主席来到西柏坡与中央机关会合,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进京之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统帅部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两个务必”。1949年3月23日,中央首脑机关由此出发,“进京赶考”,“西柏坡精神”在这里诞生。在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在这个谱系中,与“平山精神”关联最为紧密最为主要的是“西柏坡精神”,其次还涉及到“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和“老区精神”等。《壮士》正是以1938年到1949年那个烽火岁月为历史背景,截取了若干个重要历史节点,生动反映了平山儿女怀揣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守初心使命,踏上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漫漫征程。该剧由于抓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核心定位,主题鲜明,表现新颖,影响空前,成为庆祝建党百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

  戏剧艺术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色彩。近年来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在贴近时代、贴近都市年轻人生活、实现本土化转化和探索市场化运营方面都有了可喜收获。在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创作中,《壮士》的出现,可以说是当前戏剧界对红色基因史诗题材浪漫表达的成功的探索者。

  全剧舞台及天幕背景上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日寇、敌军士兵,而是集中笔墨营造各种典型战争环境、战斗场面、激战氛围,在主、次表演区均以突出表现平山子弟兵告别故土、悲壮出征,奋勇杀敌、无畏牺牲,南泥湾大生产、学习文化、政治培训,南征北返,告别延安平山籍烈士碑,迎战祁连山风雪,憧憬新中国诞生等一系列戏剧化场景,塑造了“平山”(哥哥平山牺牲后,弟弟应着哥哥的名入伍,也叫平山)从一个农民土兵,身经百战,浴火成长为八路军连长,为掩护战友阻击日寇、壮烈殉国的英雄典型。为了呼应“平山,他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符号,一个不灭的军魂”的主题,我们从剧中“通讯员”接过平山连长的唢呐,也成为连长、率领战土继续征战的桥段中看到了“平山老兵精神”的巨大威力。女兵“教员”作为与平山一起离家出征的“女壮士”,还有着另一个“符号”作用,就是她不仅用个人的情感之爱呵护着平山这个同乡英雄,还用学文化、悟思想的革命博大之爱,语重心长、不厌其烦地反复传授“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字,让平山和他的平山壮士们从内心明白为谁而战、为谁牺牲的革命道理。我们看到一群朴实无华、单纯可爱的指战员,在战争间隙手拿树枝、双腿盘坐,跟随女兵“教员”学文化的动人场面。

  平山籍音乐才子刘礼民担任《壮士》作曲。他是一位在河北历史文化沃土中崛起的青年作曲家。为了表现平山老兵群体“诚朴忠勇、燕赵悲歌”的壮士精神,刘礼民以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创作出30多段音乐,从宣叙调到咏叹调等核心唱段,从巧妙融入平山小调《走山梁》的音乐元素到蝶化出《壮士行》的全剧主旋律。其中《儿子是娘的脸》《老子是好汉》等核心唱段,既为全剧提升了艺术境界,也为演员超水平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壮士》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使用具有现实主义意味的元素材质,通过音乐剧的独特形式,最终抵达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血色浪漫”。“革命者”——如平山老兵般的英雄群体,在理想之光照耀下,高举信仰火炬奋勇前行,这题材本身就具备浪漫的特质;而要用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示给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血性,传承先辈的初心使命,焕发青年人的内生动力,也是一种对崇高理想信仰和事业的追求。

  《壮士》采用双线叙事——“套层结构”,该剧序幕之后,首先展开了一场颇具现实意义的“论辩”。正在现场排练《壮士》的主创团队与带资带主演前来搅局的“不速客”钱总,围绕“有钱就能改变英雄的脸”的话题,展开关于信仰的对决。面对钱总开出400万元赞助,必须换上油头粉面流量明星的条件,副导演心动了,而导演却率全体剧组人员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歪曲历史、违背良心,就意味着背叛。如果金钱高于信仰,怎对得起壮士的鲜血,英雄的期盼! ”剧中一场关于“创作观”的较量,颇具深意,也昭示了《壮士》主创的追求。

  该剧总导演杜燕峰之所以选择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运用“剧组人”与“剧中人”双线平行交叉叙事,跳进跳出跳转的套层结构,就是要以这种样式的音乐剧来回答时代之问、信仰之问,以此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艺术创作的特定情境之中,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恪守信仰,激发血性,心怀壮志,投身到新时代新百年的历史新征程之中,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斗争中的新一代“壮士”。

  (作者系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河北传媒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