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 情满“回天”
——观两部“回天”题材舞台剧作品有感
栏目:视线
作者:蒋慧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喜相逢》剧照

  住在北京的人,恐怕鲜有不知道“天通苑”这三个字的。位于五环以外的这座被人们戏称为“睡城”的超大型社区,以及与之毗邻的回龙观,合称为“回天地区”,常住人口约86万。这里除了回迁户外,大部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客,由于人口密度大,职(业)住(所)分离严重,而社区的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长期不够完善,居民们多有反映。为此,北京市政府2018年发布实施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2018-2020年)计划》,简称“回天行动”。

  为了展现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在“回天行动”中发生的变化,作为北京文联的主题创作项目之一,由北京文联出品,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分别由北京曲协和北京剧协打造,先后上演的两部“回天”题材舞台剧作品——相声剧《依然美丽》和话剧《喜相逢》,均在观众中产生了不小的反响,特别是在“回天地区”老百姓中间引起了热议。

  激情——创业奋斗一路勇往直前

  大幕拉开,运行中的地铁车厢,拥挤的人群中,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咱们要去的那地儿,还是北京吗?离天安门20多站呢!”“你咋就知道天安门,那北京老大啦!”列车进站的音效声里,主人公赵大河拖着行李箱站在了天通苑社区的大门前。“咔嚓!”虚拟的相机快门声,将这一瞬间定格。

  这是话剧《喜相逢》开场的一个场景,真实,自然,想必每一位早晚高峰时间乘坐过地铁5号线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对于无数个像赵大河那样选择在天通苑安家的年轻人来说,每天往返的漫长通勤路,既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打拼的希望之路,也是纠结在拥堵疲惫中的无奈之路。

  话剧《喜相逢》中,通过摄影师赵大河、房屋中介强子、火锅店老板小满、回迁户二代龙珑、“码农”丁绍红等性格各异的年轻人,以点带面地展现了由一个个追求理想、努力打拼的年轻人组成的“北漂”群体。北京城市发展的高速与巨变,无一不与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天通苑这个超大社区的真实空间背景下,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构成了他们创业奋斗的激情底色,而人物群像的展示,则令与现实生活对应着的舞台丰富而生动起来。

  温情——家长里短共话美好生活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过去老北京人流行的一句俗语,是旧时北京城里小康人家的真实写照。而今,随着无数新社区构筑起的崭新的城市空间,新的环境、新的面貌甚至新的矛盾,亦相应而生。其中,新旧北京人的关系,便构成了舞台上的戏剧冲突之一。

  相声剧《依然美丽》中,开场即是主人公王守俭跟胡同口下棋的老伙伴们话别的情景。剧中,他即将离开皇城根脚下天坛边上的金鱼池胡同,搬去回龙观“幸福社区”——那个被老伙伴们戏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主人公王守俭,一个“出了二环就想家”的老北京,不情不愿地在五环外开始了新生活。

  无独有偶,话剧《喜相逢》中也有老街坊在小区花园下棋聊天的段落。在这些极具生活化的舞台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得以自然地展开,同时又巧妙地起到了“上钩下联”的贯穿作用。

  无论是从城中心搬迁来的“老北京人”,还是操着各地口音的“新北京人”,即便有观念的碰撞、日常的摩擦,但在生活这个大棋盘上,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可以说,那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儿里,无不蕴含着令人宽心舒适的脉脉温情,体现出生活本身的基调。

  抒情——衣食住行皆是人间烟火

  三年“回天行动”的成果实实在在。在相声剧《依然美丽》中,房屋中介小伙子向顾客做着热情而详尽的介绍,“回天地区”逐渐改善的社区环境和越来越好的未来图景,在中介的动情描述中一一深入人心。相比于那种说教式的口号式的直白宣传,这种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由衷点赞,笔墨经济,含蓄又巧妙。

  同样,在话剧《喜相逢》中,青年创业园区的正式落成、小区自备井的彻底改善……当舞台上这些预设的矛盾冲突一一化解,“回天行动”的实际效应自然也就有了令观众欣慰的结局。

  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有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形象。《依然美丽》中,主任集中解决的是物业公司与小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喜相逢》中,居民用水的长期困扰终于有了结果。居委会作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基层单位,体量极小,但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却不能低估。

  共情——心系人民展现“回天”新貌

  相声剧《依然美丽》和话剧《喜相逢》的舞台呈现,从现场观众的反馈来说,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如何用戏剧作品艺术地再现“回天行动”这项心系民生、改善百姓生活的惠民工程落地实施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与积极示范作用,是摆在主创人员面前的一张必须答好的试卷。可喜的是,编剧之一林蔚然、导演李伯男等主创们一开始就确立了“聚焦北京城市变迁中的微观变化”的创作思路,在前期“蹲点式”的深入采访中获取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倾听基层群众、一线干部的肺腑之言,感同身受,这才有了舞台上诸多生动、真实、可信的细节,比如拨打12345热线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比如疫情期间义务协助管理的社区志愿者的故事等等。

  诚然,在现有的一度创作的扎实剧本和二度创作的舞台呈现基础上,这两部作品都还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如何让它们成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佳作,主创团队还需要继续加工完善。安居乐业,情满“回天”,衷心期望这两部作品能够成为新北京城市建设崭新风貌的忠实记录和艺术再现,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