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阳台》:家国视域中的生命领悟
栏目:品味
作者:蔡家园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微电影《阳台》剧照

  关于抗疫题材的电影,目前已经上映的有《最美逆行》《武汉日夜》《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尚在拍摄或即将上映的有《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中国医生》《战疫英雄》《武汉,你好》《勇者》等等。这些影片有的全景表现武汉“封城”抗疫全过程,有的讲述医护人员或志愿者的英雄故事,从不同角度艺术化地再现这场抗疫大战和历史大考,讴歌伟大抗疫精神。它们或者以纪实方式还原生活现场,或者以传奇故事洞彻人性幽微,或者以情感渲染激发心理共鸣,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均起到了抚慰大众心灵、提振社会信心的作用。与这些大制作相比,一些小投资的微电影在思想深度、艺术品质的追求上毫不逊色,以别具匠心的影像叙事,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譬如,湖北省文联出品的微电影《阳台》,就因其清新、别致、温馨、悠远而风姿自成,受到广泛好评。

  这部微电影讲述了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的一个关于双重拯救的故事:小女孩欣欣因妈妈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入院而独自在家隔离,邻居周奶奶主动将她带到家中照护;当欣欣得知周奶奶唯一的儿子在医院牺牲后,开始学习照顾悲痛欲绝的老人……在社区干部和邻居们的帮助下,欣欣和周奶奶勇敢地闯过了人生难关,对生命意义有了全新领悟。这部微电影的构思比较巧妙,将主要故事集中在阳台这个方寸空间中,通过两个家庭的变故折射疫情发展过程以及人们经历灾难后的心灵涅槃。阳台是望远镜,汇聚着来自外面世界的种种信息;阳台是放大镜,透视着非常时期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暖;阳台更是聚光灯,让爱、怜悯与坚韧散发出灼人的热力。它既是信息媒介,也是情感和精神媒介,不仅勾连起历史与当下、社会与家庭,而且沟通了家国情怀、手足情谊。 《阳台》纵然只有短短的37分钟,但是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微显著,人们透过它可以领悟到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可以深刻理解一座英雄城市的文化基因,可以真切了解普通人在困厄中守望相助的真情,还可以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爱的力量……

  这部抗疫题材的微电影凝聚着一群年轻电影人的智慧与心血,他们尝试突破主题创作的惯有套路,追求以更艺术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首先,巧妙地实现了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的融合。《阳台》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明一暗,并行推进。明线是欣欣与周奶奶的故事,表现武汉人居家抗疫的日常生活。这条线索从表面看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影片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日常状态下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亦如深流漩涡,暗地汹涌,使得叙事充满内在张力。暗线是精心挑选的电视、广播新闻,以武汉“封城”后的几个关键事件来概括抗疫全过程。暗线的使用颇见匠心,不仅形象地诠释了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而且为人物活动建构起宏大的、流动的舞台背景,强化了日常叙事的历史感。两条线索在阳台交汇,互为烘托,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和意义空间。其次,巧妙地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这部微电影属于主题创作,弘扬的自然是主流价值观。除了通过故事和人物来表现主流价值,还巧妙地借用地方文化元素来烘托主题。譬如故事发生的小区就是当年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高耸的纪念碑暗示了英雄城市的历史底蕴;譬如对武汉方言恰到好处的运用,凸显了武汉人“不服周”(不服输)的性格;譬如汉剧唱段巧妙穿插于全剧,尤其是雪夜颂英雄那一段,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巧妙地实现了写实与象征的有机融合。这部电影以写实风格记录当下生活,同时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虚实结合,意味隽永。像阳台上晾晒的腊排骨和排骨藕汤是武汉特色美食,暗喻了周奶奶深沉的母爱;欣欣不愿示人的彩笔画,暗示她渴望父母破镜重圆;咔咔转动的时钟,暗喻生命生生不息;遗像前的腊梅,暗喻了职业操守;罐子里的幸运星,暗喻着希望;放在空碗里的手环,暗喻着感恩……这些看似寻常实则精心选择的意象,为日常化的故事染上了一层淡淡的诗性色彩。片尾的主题歌《阳台的花儿开了》优美动听,“花开”的意象更是升华了主题。

  《阳台》视野虽小,却真实记录了一段宏大历史;《阳台》空间有限,却深入探寻了家国情怀与生命意义;《阳台》只是小制作,却也抵达了主题创作的新境界。

  这部微电影的主创团队疫情期间均在武汉,是武汉抗疫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饱含情感投入创作,将独特的在场体验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所以能深深打动观众。另外,作为出品单位,湖北省文联在选题策划、剧本打磨、拍摄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性介入和把控,也是这部“小制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