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中流击水》——
青春化表达为年轻人打开学习党史的艺术通道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红船精神”为统领,全景展现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进程的电视剧《中流击水》一经播出,便引发广泛关注,被许多观众评价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电视剧《中流击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全剧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视角出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呈现其历史必然性。在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电视剧《中流击水》研讨会上,主创团队与专家学者围绕该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讨。

  据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向东介绍,该剧从原点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艺术影像风格和镜头语言,把100年前胸怀天下的年轻人的青春热血、理想情怀与艰苦奋斗进行艺术化呈现,努力真实还原这段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我们希望作品有理想、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更希望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从百年前的革命者身上找到共情与共鸣”。电视剧《中流击水》总导演宋业明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能够真正走入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寻路过程,感受这一历史时期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与追随我们党而前行的先驱者的光辉事迹,以及他们的拼搏与英勇献身精神,是我特别渴望做到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中国制作电视剧的“国家队”打造的《中流击水》再次发挥了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急事,在建党百年之际,以电视剧这种独特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审美形式为党史立传、为党史画像,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在今天修身明德作出了贡献。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电视剧《中流击水》在《恰同学少年》收笔处起笔,从《觉醒年代》的落幅处起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流击水》唱响了青春选择的主旋律,塑造了青年毛泽东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形象,讲述了他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成长故事。《中流击水》在对毛泽东青年往事的追溯叙事中蕴含着对当代青年的期待与召唤,这是以历史向未来致盼的殷切献礼”。

  “为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在策划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这部作品力求在叙事角度、主线人物塑造、精神情感表达、史料挖掘等方面有所突破,打造一部品格厚重且有新意的作品”,本剧责任编辑刘馨介绍。该剧于2020年12月5日开机,剧组转辗浙江、江西、广东、湖南4省多地,分3个组同时拍摄了93天,力求逼真再现重大史实。在选取10个真实历史场景原貌拍摄的基础上,还搭建了48个历史场景,拍摄场景超过1058个,主要的角色超过280位,群演超过2万人次,常驻剧组的工作人员高峰时期达到900多人,服装总量8600余套,道具总量5.5万余件。主创团队力争对这段党史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表述,同时也有意识地吸收党史文献研究和领袖人物研究的较新成果,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有一定的创新性表达,小到一句台词、一个人名,大到对整体的逻辑结构、人物事件把握都充分吸取了有关专家的建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部原主任黄如军认为,这部电视剧力求做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史实准确。

  在建党百年之际,一批党史题材电视剧与观众“密集”见面,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近来,包括《中流击水》在内的几部党史题材作品,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领袖人物塑造上提升了许多。集中的变化就是青春化表达,将这些人物还原到他们当时所处历史阶段的年龄,并非让他们一出来就少年老成,这种青春化表达让党史题材电视剧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条学习党史的艺术通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集结号不断吹响,同一题材的共同创作会成为常态。这种常态里正确面对新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观众是十分重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之于国家、之于时代和今天的青年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让年轻人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知,这是一个刚刚开启的话题。”

  在结构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淑欣认为,该剧的主线以毛泽东为焦点贯穿始终。同时,党的集体领导的情节内容又落在不同的人物上,形成散点聚焦。在细节方面,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该剧还善于运用准确而意味丰富的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如剧中反复出现的鞋子就不断深化了“穿什么鞋走什么路”这样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