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入边疆的研究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讨会,专家探讨郎樱与民族文学研究——

以深入边疆的研究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郎樱与史诗《玛纳斯》结缘,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1965年,刚刚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的郎樱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派往新疆阿图什,年仅24岁的她参与了史诗《玛纳斯》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之后,郎樱的学术生涯与《玛纳斯》交融在一起,她在史诗、维吾尔古典文学、民族语言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吉尔吉斯共和国“达纳克尔”勋章等多项荣誉。

  回看郎樱的学术生涯,民族文学研究专家认为,通过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郎樱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研究事业中走出了自己独特而辉煌的人生轨迹。5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研究再启航”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民族文学领域研究专家就郎樱与新中国初期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及中华民族文学学术史、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斯钦巴图、王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研讨会。

  民族文学研究者要“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

  说起自己的《玛纳斯》研究生涯,郎樱曾在回顾文章《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一文中写到:“在工作组里,笔者有幸与享有‘当代荷马’之称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朝夕相处,聆听他的演唱……与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相识,促使笔者走上从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研究之路。”

  其实,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郎樱与居素普·玛玛依“情同父女”的深厚友谊一直被传为佳话。居素普·玛玛依是当时唯一一位能完整演唱8部《玛纳斯》(23万行)的史诗歌手,因此被国内外誉为“活着的荷马”。在搜集整理史诗《玛纳斯》的工作组中,大学时主修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的郎樱与居素普·玛玛依一同工作,上午劳动,下午记录,前后7个月时间,用汉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族语手抄笔录了史诗《玛纳斯》的前5部,这为以史诗《玛纳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时间里,郎樱一直在史诗《玛纳斯》、多民族文学关系、维吾尔古典文学、资料学学科建设等领域进行研究和统筹推进工作。

  “郎樱整理和研究《玛纳斯》的过程,就是她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的过程。”说起郎樱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汪立珍认为,郎樱与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交心,在数十年的《玛纳斯》调查研究中身体力行,深入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偏远乡村,运用实地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她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史诗与民族志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的互文性和互通性书写与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柯尔克孜族学者托汗·依萨克是居素普·玛玛依的侄女,她告诉大家,很多柯尔克孜族人都认识郎樱,“喜欢她,想念她,无论年纪大小,都叫郎樱‘Langying Apa’(郎樱妈妈)!”很多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都喜欢与郎樱进行面对面交流,给她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有如此深厚群众基础的学者是屈指可数的。”托汗·依萨克说。

  “在郎樱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斋与田野、城市与乡村、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经验与抽象、技术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表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水乳交融,互为主体,体现出平等交流、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对人民的回馈。坚持“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研究视野在整理翻译《玛纳斯》的过程中,郎樱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任职于新疆民协的民族文学研究者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介绍,在翻译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艾什玛特·曼别特居素甫演唱的《玛纳斯》过程中,郎樱与另一位译者玉素音阿吉·阿散阿勒先用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汉语进行深入交流,充分理解了原文后,两人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他们细致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郎樱仍然多次赶赴柯尔克孜族居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郎樱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日古木勒介绍,在此期间,郎樱追踪采访了70多位民间艺人,进行录音、录像和拍照,并为40多位民间艺人做了档案,为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深入田野,深入边疆,郎樱不仅完成了自己“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的转型,也为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郎樱一直在从事我国新疆多民族文学研究,组织各族学者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推进了我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促进了民族团结。”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阿布都外力·克热木认为,郎樱以自己的研究行动更加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大连民族大学李晓峰教授谈到: “郎樱很早就关注西域文化与中华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具有着超前学术思想意识。”

  郎樱不仅重视在“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理念下进行民族文学的研究,还重视对多民族学术人才的培养——在郎樱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她培养了诸如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乌日古木勒等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学术人才。薪火相传,如今,这些学者成为了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者。专家们认为,郎樱坚持“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学术思想,既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民族文学研究学子的培养提供了先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