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综合表演艺术,
杂技才能适应新时代观众需求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市文联召开京沪两地主题文艺创作经验交流暨杂技剧《战上海》观摩座谈会,专家表示——

成为综合表演艺术,
杂技才能适应新时代观众需求

  5月8日,大型杂技剧《战上海》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这是该剧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北京的首场演出,也是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全国巡演的首站。5月9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杂技家协会共同承办的“京沪两地主题文艺创作经验交流暨杂技剧《战上海》观摩座谈会”在京召开,以《战上海》为例,交流了京沪两地进行主题文艺创作的经验。会议由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主持。

  杂技剧《战上海》由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学校出品,是一部红色题材剧目。它综合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讲述了上海解放战役的过程,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悬疑的谍战情节在剧中都有体现。其中,杂技和戏剧紧密结合,柔术、爬杆、转圈、绸吊、叠罗汉、杂技自行车等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上海解放战役的故事中。对于这样一次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中国杂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亦纲坦言:“杂技剧在中国出现已逾20年,我们在创作中有强烈的创新愿望。杂技已经到了不能以单纯的技巧来取悦观众的阶段,要通过综合的表演形式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部剧没有简单地复制电影《战上海》,主创团队选择通过小切口、小人物,反映解放上海的历史大格局。”

  “杂技剧要解决剧情和技术的融合问题。在这方面有几种方法。一是对位法,比如剧中用滚环、绸吊及双人配合,去表现两位人物的青年时期、相恋阶段、两地相思等,比较准确;二是排除法,比如原来大跳板技术是放在工厂里的,但专家提出这样的安排比较违和;三是融合法,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拿来用,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要完整保留,大量节目需要重新解构、重构。另外,杂技人都很能吃苦,但如何解决演员入戏的问题也很重要。”该剧总编导李春燕介绍。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党委书记米文锦表示,通过该剧的创作也锻炼出了一个好团队,红色题材主题创作使年轻演员的思想得到一次极大升华,主演王怀甫在完成第一场演出后,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

  北京市文联原副主席、北京杂协原主席李恩杰认为,该剧是杂技剧历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为杂技剧的发展找到了正确方向。北京杂技界要向上海同行学习,找准大城市杂技的定位。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杂协主席张红认为,《战上海》是团队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的结果,它的创作过程是优秀团队推出精品的一部教科书。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原副主任徐秋分析了剧中演员的表演性、场景设计、杂技与剧情的融合等突出优点,认为该剧以杂技形式融入主题创作,真正做到了为时代而歌。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原副主任、《杂技与魔术》杂志主编高伟认为,《战上海》创作团队把重大主题宣传和杂技剧创作进行了密切结合,掀起了革命历史题材杂技剧的创作热潮。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战上海》融合了影视、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找到了传统艺术走向当下、走向年轻人的一个合适的路径。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认为,《战上海》体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通过叙事性与舞台空间的结合,突出杂技艺术强烈的表现力,把传统艺术富有魅力的美感现代化。北京评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教授胡伟认为,该剧的舞蹈编排非常巧妙,多种艺术互相助力,最终服务于杂技艺术本体,是多种门类艺术跨界融合的成功代表。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表示,《战上海》给精品文艺创作带来许多启示,值得学习。创作者要“永远向前看”,不断创新。同时,要牢记艺术的检验者是人民群众,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融入创作。此外,创作者还要有宽广的胸怀,杂技艺术要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学习,艺术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联将组织首都文艺评论家对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进行观摩研讨,让舞台变成学习党史的生动课堂,推动文艺评论为优秀文艺作品积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