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去功利曼妙竹乐进校园
——北京培新小学依托竹文化开展艺术教育侧记
栏目:艺术教育
作者:本报记者 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培新小学校长张燕带领同学们在“竹乐堂”体验竹乐文化

  4月29日,北京春天的大风吹不散孩子们艺术探索的热情,一场别开生面的竹乐课在北京培新小学音乐教室展开。在北京竹乐团团长王巍的指导下,30多名四年级小学生手执传统竹乐器“安格隆”,协奏出一曲欢快悠长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竹乐,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从认识乐器到协奏曲目的过程,使他们备受鼓舞,每个人眼睛里都闪着光。正如北京培新小学校长张燕所说:“美育是一束光,学生的成长要以美为光,才能向好而行。”

  北京市培新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教育传统的老校。在现任校长张燕心中,学校的美育工作首先需要抛掉功利性,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做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她说:“可以理解,孩子们学习艺术是需要认可的,但是学校的艺术教育不应该以得奖为目的,而需要首先立足于艺术的普及。美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是有巨大影响的,关乎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提升。学生在理解美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向真和向善。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地引导人的发展。”作为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之一,培新小学把艺术的美植入到校园生活的场景中,使学生在校园里能欣赏到美、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影响。漫步在培新小学的校园,很多场所都植入了与“竹”相关的元素,三楼古朴典雅的“竹乐堂”更是成了学生们喜爱的课间休憩场所。

  说到与“竹”的渊源,还得从2002年培新小学60周年校庆说起。当时学校开展了一次请同学们为学校设计吉祥物的活动,三年级小学生商木源设计的竹笋造型的“竹娃”脱颖而出。从那时起,竹文化传统就植入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中国的古人,放着牛,放着羊,同时唱着歌。我们也是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让艺术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张燕谈道。

  同时,在张燕看来,艺术教育不应是孤立的,要和其他学科综合考虑,“我国教育分科化教学的时间已经过久了,学科的综合性和融合性是不够的。要想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准备,需要使学科走向综合化和融合化。”对于培新小学来说,他们独具特色地找到了“竹文化”作为载体,以点带面,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将综合课程和美育相结合,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展与“竹”有关的综合性课题研究。通过这样的尝试,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者相得益彰。

  1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培新小学学生挖掘了许多与“竹”有关的小课题,比如竹与诗歌、竹与建筑、竹与音乐、竹与食、竹与《西游记》……随着学生们关于竹的小课题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学校意识到应该想办法给孩子们做一个博物馆(艺术馆),把孩子们的想法呈现出来,既是一个艺术欣赏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没有特别高大上的想法,就是很真实地想为孩子们建一个竹文化博物馆(艺术馆),让竹文化在校园里更好地落地下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艺术精妙绝伦,这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目前,这座竹文化博物馆(艺术馆)正在积极筹备中,同时将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用于“竹乐文化”的展示和体验。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于培新小学来说,他们的“实际”就是依托学校多年积累的竹文化传统,开展独具特色的美育工作。在培新小学,也有着非常出色的管乐、民乐、舞蹈、美术、合唱、北京琴书等艺术社团,但是他们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比赛,也不是为了获得奖状,而是致力于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注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