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

纪录片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连续增长趋势。经过十余年增长期之后,年生产总值首次出现负增长。”4月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哔哩哔哩联合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主持的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 》发布会在线举行。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发布研究报告称,“2020年,中国15部国产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总票房为8052万元,约合1239万美元,同比增长51.4%。但与2017年、2018年的票房高度相比,差距还是巨大的。”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的保守统计,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同比下降2.3%;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疫情对纪录片产业的影响复杂多面。生产受阻,但需求旺盛。传播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力量进一步强化。纪录片社会价值再次凸显,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张同道表示。

  纪录片的价值与力量被重新评估

  每当公共危机暴发,必然伴随大面积的公众心理恐慌,纪录片的首要责任正是及时、迅速地将真实现场展现给公众,安抚人心、温暖社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在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危机事件面前,跟疫情相关的纪录片成为2020年纪录片的主要议题,几乎所有重要制播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制作了疫情主题纪录片。

  2020全年中国上线的疫情纪录片共44部,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较早回应社会关切,从2020年2月3日开始播出32集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到今年1月22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武汉封城一周年前夕公映,其疫情纪录片生产与传播贯穿全年。“首先是‘速度与激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去年2月3日播出的《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短视频、‘轻骑兵’。其次是‘科学与理性’:防疫抗疫——全景有《同心战“疫”》《2020春天纪事》;中景有《人间世》《生命缘》特别节目;特写有《金银潭实拍80天》《B8东病区》《生死43天》;此外还有优酷的《第一线》、哔哩哔哩的《在武汉》等。”张同道简明扼要地点出2020年国产疫情纪录片的主要特点。

  疫情牵动世界。在国际上,日本放送协会NHK反映迅速,去年2月9日播出《紧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会扩大到何种程度》,介绍新型病毒及其发展态势。疫情暴发后,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都在制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录片。这一年,《NHK特别节目》共制作29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录片,体现出NHK的及时性、行动性和科学性。去年3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武汉:封城人生》,两位志愿者讲述了武汉的疫情生活。去年3月23日,BBC《全景》播出《新冠病毒:改变英国的一周》,探讨英国如何以正确的策略遏制病毒。去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国暴发,法德电视台ARTE先后播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武汉》等疫情纪录片。

  “纪录片人不仅是疫情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是战‘疫’的参与者、行动者。突然暴发的疫情让我们重新评估纪录片的价值与力量,发现纪录片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张同道认为,“如今的地球已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村庄,在重大疫情面前,人类需要协调一致,以科学精神共同抗疫”。

  纪录片创作负重前行却不乏精品

  2020年,世界纪录片退出院线,却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掀起收视热潮,在疫情中负重前行。

  在国内,纪录片更加突出现实色彩,脱贫攻坚和抗美援朝成为2020年中国纪录片的两大主题。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纪录片扎根泥土,奉献了《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承诺》《出山记》和《进城记》等一批纪实精品。与此同时,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批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作品在2020年集中播出,如《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刀锋》等,这些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历程为叙事主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血性。

  此外,文学纪录片是2020年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文化事件。《掬水月在手》《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等片,文雅风流、摇曳生姿,以文学之美熏染忙碌中的芸芸众生。巧合的是,BBC推出“文学季”《塑造世界的小说》《伟大诗人杜甫》(与央视合作)等8部文学纪录片,日本NHK播出《三岛由纪夫第50年的“青年论”》。“互联网时代,文学处于边缘,却从未远去。”张同道说。

  从制作策略来看,从英国BBC到美国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再到美国网飞公司,“大片化”策略已成行业共识。而“作者化”是“大片化”的另一极,纪录片《女人》《我的章鱼老师》等以独特的人文创意与极致的美学表达进行精神探险,每一部都是历时数年、呕心沥血之作。“‘大片化’与‘作者化’是国际纪录片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也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方向。”张同道分析道。

  纪录片传播格局喜忧参半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0年电影借助新媒体依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电视传播略有回升,但有些地区呈现下滑趋势;新媒体传播实现从跨越式发展到开辟新空间。总体来看,融合传播迅速发展,大片与品牌的“破圈”和“跨界”成为突出趋势,而普通作品则明显下滑。

  具体而言,2020年纪录电影虽然票房惨淡,但借助新媒体获得不同程度的传播。在众多纪录电影里,《掬水月在手》《棒!少年》格外耀眼,分获美兰德公司年度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第25位和第27位。虽然票房都在790万元左右,但影响力、传播力却“跨界”出圈,成为影响一时的文化事件。

  居家防疫迫使观众回归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获得权威资讯,了解疫情进展,纾解紧张情绪,寻找心理安慰。据介绍,法国疫情期间,收看电视的平均人数增加了44%,观看数字视频的人数增加了65%;英国BBC收视率比去年高出近50%。但根据索福瑞(CSM)收视数据显示, 2020年纪录片专业频道的整体收视情况不如2019年。从纪录片作品来看,2020年中国电视传播稳中有降,融合传播提升,“破圈”与“跨界”日益频繁。以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抗美援朝为代表的社会热点影响广泛,品牌作品延续了一贯的热度和力量,文化作品保持了审美品质,但影响力依然在文化圈传播。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上线网络纪录片259部,相较2019年,涨幅超过70%。在全网融媒传播指数前30中,纪录电影占3席、电视纪录片占14席、互联网纪录片占13席,这说明媒体融合已进入实质阶段,全媒体传播已经开启。2020年,“破圈”成为纪录片传播热词,用来描述作品打破原有圈层,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建立跨越圈层的影响力。新媒体纪录片的头部效应仍然存在,但呈现弱化趋势。2020年全网点击量破亿作品共有6部,和前两年基本持平,但年点击量逐年下降:2018年单片最高点击量10.66亿次(《风味人间》第一季),2019年降为5.08亿次(《行星》),2020年则降到3.66亿次(《风味人间》第二季)。年度前10名的总点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10部作品的全网累计点击量为23.70亿次,2019年降为17.77亿次,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14.23亿次。“纪录片网络流量从头部向中部分流,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年点击量在1000万次到1亿次之间的中部纪录片快速增多。纪录片流量并未流失,但是分流已成趋势。”张同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