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理论要回应当下的现实需求
栏目:观察
作者:周茜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制定出未来5年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4月12日,新华社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提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95卷启动编纂工作,其中32个分卷进入出版社的编校程序;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采风录制收集整理散存于各地区、各领域的民族音乐资源,录制约128小时的采风样品。

  民间文艺作为一种民间生活传统,很早就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研究者深入探讨的对象。民间文艺学是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经验之学,涵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系统梳理学科知识框架以及学科理论。民间文艺学者积极担负起了培育学科传承人的任务和使命,不断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丰富学科教材体系。学科基础教材往往凝聚着几代学者苦心孤诣的长期积累,也体现着学者矢志不渝、精雕细琢的学术情怀。民间文艺教材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归纳、田野资料收集,还是作品斟酌选取上,都需要经过严密考量、精心结撰。同时,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当下学科研究前沿,因时制宜地收集、挑选田野资料进行理论阐释,这些都需要学者具备民间文艺的学科整体意识。

  学者钟敬文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事业上,在民间文艺学科建设理论体系的构架上具有开拓性贡献。教材的编撰和选用一直是钟敬文所关心和重视的,他编撰《关于民间文艺学的科学体系及研究方法》《民间文艺学新论集(初编)》《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等一系列著作的初衷都是为了理论教学所用,他在世时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学科理论框架。其后,一代代后辈学者殚精竭虑,深耕于民间文艺领域,努力尝试在理论研究方法、文化传承与传播形态以及民间文艺的当代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也出现了一大批丰富的学术成果供基础教学享用。

  学者黄涛在承袭钟敬文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学术思想而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结合学界探讨的民俗学理论,用鲍曼“表演理论”阐释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增加了民间文学“表演性”这一基本特征,指出民间文学是鲜活的、立体的,其“演述”和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它是特定环境中民众生活融合的文艺现象;用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解释史诗“表演中的创作”“口头创编程式”,强调民间口头文学不应只着眼于文本,而是需要更加关注口述表演中创编的规律。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兴起,民间文学在新的互联网语境下其“表演性”特征得到强化,因而也为“表演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民间文学不都是“传统的”,也包含“现代的”,并延展了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等民间文学都蕴含着人民大众的生活诉求和精神需要,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传达政治见解、娱乐休闲、传递教育,也能印证民情民风。无论旧时还是当代,民间文学都是人们所处生活情境的情感反映。

  民间文学是对中国人民宝贵且丰富的生活文化的反映,这对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口头传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具有深刻意义。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不仅有自成一体的存在形态,而且还贯穿在其他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如节日、民间信仰、手工艺等活动中大都有民间文学的讲述与参与。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的保护要重点关注其存活形态和传承空间,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进行社区整体保护。

  民间文艺作为传统的同时也是现代的文化知识,凝聚着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广袤大地上的文化根脉,就增强文化自信而言具有特殊优势。如今,民间文艺理论要回应当下的现实需求,民间文艺学正处于人才培育系统化、知识体系创新化、多学科交叉应用化的新时期,期待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民间文艺研究在这片热土上迎来新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