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不变的家国温情
——简评北京人艺抗疫话剧两部曲
栏目:观察
作者:戴晨  来源:中国艺术报

  《社区居委会》剧照。社区居委会在小区门口设置卡口,严格进出管理,并耐心地向不适应的居民说明。李春光 摄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突发,北京人艺创排公演话剧《北街南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北京人艺又创排公演了《社区居委会》。北京人艺的“抗疫话剧两部曲”反映了17年间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防疫体制的不断优化,人们两次应对疫情的观念和行动发生了巨大改变,真切地体现出家国的温情。

  创作视角从描写个体抗疫到聚焦群体抗疫。《北街南院》讲述了北京某小院出现了一个“非典”病人,居住在院里的所有人被隔离起来,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从互相埋怨到相互关爱,最后共同克服困难的故事。“非典”突发,北京城疫情尤为严重,由此北京老百姓有了这段与其他城市不同的“隔离时期”。北京人艺从个人参与抗疫的角度切入,塑造了在抗疫期间一个个善良、乐观的居民形象。70岁的老杨头是小院的“主心骨”,他曾经上过朝鲜战场,在唐山大地震中参与了救援。杨老头的养女杨秀娟是一名护士长,是他从地震中救出来的孩子。杨秀娟在隔离期间不忘自己的职责,写了请战书希望能够和其他同事一起去抗击“非典”疫情的第一线。杨秀娟的前夫谭天,五年前离开院子下海经商,在疫情期间回到了小院。老杨头一家得知他在广州患了“非典”且刚刚治愈,身体虚弱,不计前嫌留他在家中休养。此外,剧中院里的居民还有出租车司机、嫁到香港的白领、外地来京务工者、机关干部等。隔离解除后,他们之间的心结也慢慢解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满小院。

  《社区居委会》的时间背景则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剧中讲述了北京城里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社区居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依法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它处在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其工作与老百姓现实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北京的社区是防疫的主战场,众多的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工作者形成了一支支生力军,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4月,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指导方案》,对社区防控和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和准则。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在疫情防控、助力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中发挥的作用,疫情防控制度和体系相比17年前在不断地优化。北京人艺将创作的视角敏锐地聚焦在了“社区居委会”这一人民群众自治性的社会基层组织及社区工作者身上,并把他们面对此次疫情高效组织社区居民抗疫的工作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话剧表现出来,讴歌了千万名社区工作者这一个特定的群体。

  过去,社区居委会的人员构成主要是一些退休职工,近年来这一群体变得更加年轻化,更有朝气,《社区居委会》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剧中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郑春芳40岁,社工王小英30岁,社工何宁25岁。在郑春芳的带领下,所有社工、下沉干部、网格党支书、物业保安、社区民警、志愿者团结社区居民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任,表现了社区居委会组织、管理、教育、服务居民工作的方方面面。

  剧里戏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疫情防控方式发生变化。《北街南院》里,邻里街坊的生活是质朴的,是对17年前老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剧中对“出国留学”“下海经商”“离家出走”等当时社会的热点进行了讨论。导演任鸣说:“《北街南院》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非常时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普遍心态,表达了他们的精神气质。用戏剧记录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物、故事,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一生的追求和责任。” 《北街南院》中,因为小院被隔离,街道特别重视,特意派发给小院一个红外线体温计,在当时被老杨头称作“新式武器”;每天每个人测体温,由护士杨秀娟手工记录后向上级汇报;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人们对外联系都靠打电话,中学生乐乐上网下棋, 70岁的老杨头非常羡慕,说自己要“买台电脑也要学着上网”。

  《社区居委会》中的居民中有援鄂医生、归国白领、餐馆老板,他们的生活更加现代、时尚,涉及快递外卖、瑜伽、上网课和网络办公、微信视频、线上食堂……这也是当下老百姓生活的真实体现。相比17年前,人们不仅生活水平在提高,疫情防控的方式方法也变得科学化、系统化。如剧中所表现的图像法摸排工作图的制作、进出小区出入证管理的实施、对归国人员隔离的管理等,又如大数据行程查询、健康宝扫码、微信建群沟通信息、接龙报备每日体温情况、核酸检测、采用电子设备进行居家隔离管理……第二幕中,社区封闭的第一天,居民们对管理新规不适应,社工们严防死守,对待生气闹事的居民、从小一起长大的居民均一视同仁,绝不通融。为了让居民取快递、买菜方便,社工们集思广益,在小区门口设立快递架子,组织快递小哥有序码放快递;对接菜站商户网上卖菜,并且耐心教老人在线支付。第四幕中,回国人员刘丹妮在规定的隔离期以倒垃圾名义出门,被社工小英看到严厉批评。社工们担心丹妮一人在家隔离无人照顾,主动帮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爱吃的食品。此外,社工们还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代居民遛狗、安抚居民情绪、给值班人员送姜糖水、为独居老人过生日等。这些剧情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区居委会既依法依规对社区进行有力度的管理,同时又对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进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这17年来,科学生物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如今我国已经研发出新冠肺炎疫苗,社区居委会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居民接种疫苗。话剧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久,尽管现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抗疫仍在进行。面对剧场演出受疫情影响的现状,全国艺术院团都在积极探索“云上演出” 。北京人艺也在积极顺应时代变化,用网络直播、电视录制等新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在家中看剧。话剧是现场的艺术,但是其传播方式与17年前观众只能来到现场观看《北街南院》,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两部剧也让人看到几代演员始终传承着北京人艺精神。2003年的《北街南院》由朱旭、吕中、濮存昕、龚丽君、何冰、岳秀清、吴刚等北京人艺优秀演员共同出演,特别是在“非典”疫情尚未结束时,朱旭、吕中等老一辈艺术家克服种种困难,义不容辞坚持创作,他们“戏比天大”的精神在北京人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17年后《社区居委会》由北京人艺中青年演员担起了演出重任,导演唐烨说:“舞美的几位设计者5天提交设计构思,一周画出设计图、制作好模型;我们3天搭配好演员,10天完成建组的一切准备。所有同事毫无保留地献计献策,说得最多的基本是同一句话:‘咱们得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

  从《北街南院》到《社区居委会》,北京人艺在17年中发生的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上没有缺席,把舞台化作表现和宣传首都百姓抗疫的战场,上下团结一心,迅速、及时地为百姓创作。抗疫话剧两部曲紧贴时代跳动的脉搏,更具有对时代发展的审视和思考,体现了北京人艺作为全国一流院团的使命和担当。

  (作者系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