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体融合、文旅融合
推进民族艺术发展传播
栏目:本期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媒体融合、文旅融合
推进民族艺术发展传播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舞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咸顺女

  记者:在去年的特殊经历中,每个院团似乎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咸顺女:经过疫情冲击,最大的感受是,从停工到复工,我们的演员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很多。因为这些演员尤其是舞蹈演员基本都年龄较小,以往大都不同程度羡慕和崇尚国外,特别是我们离韩国较近,似乎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是通过疫情的挑战,看到国外遭受疫情危机,充分体会到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和强大威力,也备加珍惜当下的环境和安心从事艺术事业的幸福。以往排练时有畏难和抱怨情绪的孩子们,在这次疫情复工之后,竟然再也不叫苦叫累,即便是加班加点,有时赶上录制作品需要连轴转时也毫不含糊。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创排打磨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点剧目——中国朝鲜族原创情景歌舞诗《海兰江畔稻花香》,牛年春节都没有休息,但大家都一直热情饱满。经历疫情的洗礼,大家的凝聚力、责任心更上升了,多了珍惜和感恩之情。

  记者:面对挑战各院团都在尝试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对于“互联网+”的挖掘利用。

  咸顺女:各大院团需要重新调整思路,深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团也在努力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路径。比如在抖音等平台以碎片化视频段落传播作品。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延边歌舞团与电视和网络文化传媒的合作,以及文旅融合的模式,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思路,共同开发云端艺术形式,推出“数字院团”“云剧场”等,挖掘院团演员资源潜力,借助传媒广电和互联网平台资源,借助直播探索云端艺术模式,探索文化旅游与广播电视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记者:作为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前为数不多的老牌民族艺术院团,贵团如何以新技术和媒介为依托,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艺术?

  咸顺女:延边歌舞团成立于1946年3月,是我国唯一传承、研究和发展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团体,也是中国朝鲜族艺术精品的生产基地和培养朝鲜族艺术人才的摇篮。近几年延边歌舞团努力打造高品质民族文艺佳作,从音乐、舞蹈、话剧、交响乐等创作入手,推出了富有中国朝鲜族民族特色的高品质民族文艺作品。同时,加强高水准演职人员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也在推文旅融合,近两年我团与农商银行艺企合作推出的金达莱音乐季演出活动,并参加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旅游主题演出活动,都是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这些尝试都还存在短板,未来需要努力突破。

  记者:近几年,《长鼓行》《觅迹》等多部获得佳绩作品走进公众视野,不断提升大众对我国朝鲜族舞蹈的认知喜爱度,这也是对延边歌舞团种种努力的一种见证。

  咸顺女:延边歌舞团是代表吉林省参加国家级会演、比赛和重大演出活动最多的文艺院团,艺术成果和殊荣越来越为人所知。但是我们团地处边疆,到大城市演出费用高,开拓市场比较艰难,因此我们尽量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己。比如央视和各大卫视等发出邀请,我们都会尽量参加,同时加大网络平台开拓力度,参与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等各类活动,锻炼队伍,检验艺术创作,开阔眼界,交流学习,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升院团和我们朝鲜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曝光率,加深观众对我们的印象,打造品牌,提高大众对我们民族艺术的认知度。

  记者:新的一年将如何发力,让延边歌舞团再创佳绩?

  咸顺女: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延边歌舞团会抓住历史机遇,围绕重大主题等,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提升创新意识,坚持线下与线上两条腿走路,尤其在媒体融合、文旅融合的认识上提高度、升力度,积极探寻发展新路,借助网络新媒介,打造延边歌舞团的艺术名片、文化名片,有效促进我们朝鲜民族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