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教学“段龄”,让舞蹈真正走近孩子
栏目:观察
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少儿舞蹈段龄训练动作示范 王敏提供

  近年来,中国少儿舞蹈教培从萌芽状态至多元化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也覆盖了少儿舞蹈产业,而少儿舞蹈教培也正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中呈现出可喜的态势。目前,国内舞蹈培训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实用舞蹈和表演舞蹈。实用舞蹈以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为目的,而表演舞蹈主要以培训少儿的舞蹈表演能力和欣赏水平为目的。总的来说,少儿舞蹈培训在我国少儿艺术培训中起步较早,因此相对艺术培训中的其他门类而言,市场发展更加成熟,但是由于行业的多样性依然没有摆脱小、散、乱的市场现状,培训师资和场地的条件也参差不齐。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因师资专业性、教材系统性、学科建设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近几年在舞蹈培训过程中因为保护措施不得当或者教师反应不及时导致的学员受伤事件也时有发生,为行业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全国少儿舞蹈培训教学重大损伤事故现象频发,也间接说明这些机构的舞蹈教师对少儿常识性的生理与心理以及身体发育不够了解,缺少学习。少儿舞蹈教培市场中的乱象也让少儿舞蹈的教育意义与价值认知一定程度发生倾斜,部分功利性的教育教材也一定程度占领了少儿舞蹈教学市场。

  在教学实践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值得关注,即长期以来少儿舞蹈教育教学中缺少科学且系统的教学理论,导致目前在少儿舞蹈教育教学领域中,使用中专舞蹈专业教材作为少儿舞蹈教材的现象颇为普遍。少儿发育阶段,其心理、生理、骨骼都与15至18岁的少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因素直接受少儿发育期中体脂、血氧含量、神经发育影响,因此少儿舞蹈教学应在其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更关注少儿身体发育段落的不同,相应进行适度教学。

  具体而言,少儿舞蹈教学应遵循少年儿童在不同年龄骨骼发育、脑发育及肌肉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呈现的规律性,在充分考虑少儿发育期中体脂、血氧含量、神经发育等因素的变化对身体运动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训练并达到舞蹈教学目的。同时,客观反映少儿舞蹈教育教学在少儿不同龄期对于身体训练量值、肢体表现能力、舞蹈表演能力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社会公认儿童的年龄范围段为0至14岁,这一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很快,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运动特征。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和生长重点。儿童的骨骼有弹性,但坚固程度不足,不容易骨折但易变形。这主要是由骨骼中软骨、水和有机物(骨胶原)较多,无机盐(磷酸钙、碳酸盐)较少引起的。儿童骨骼承受能力差,长期不注意身体姿势或者外部不科学的运动训练容易造成骨骼变形,最常见的是脊柱变形。

  2019年,本着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目的,我携手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手拉手艺术团团长、舞蹈艺术总监陆燕卿提出了“段龄少儿舞蹈”的舞蹈教学概念,通过一年的时间,在采集少儿发育期体脂量值、脑发育期的运动开发、学龄期儿童发育特点,少儿呼吸、循环系统在运动中心肺功能特点,儿童肌肉发育特点,肌肉记忆力特点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发和创新,让这一教学方法既保留中国舞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又保存少儿舞蹈的快乐性、趣味性、实用性。

  段龄是指通过对少儿年龄分段、发育分段及运动分层制定教学纲领。即我们将0至14岁的少儿划分为0段(0至3岁)、一段(4至7岁)、二段(8至10岁)、三段(11至12岁)、四段(13至14岁)等五个段。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根据儿童各年龄时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以下各年龄阶段: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期是儿童从1至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学龄前期是儿童从4至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劳动能力,因此,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时期。

  学龄初期是8至14周岁这一年龄阶段,学龄初期的重大变化是把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期。从中国儿童脑发育状态分析中看,躯体常规运动至运动智力是多元智能中的组成成分,而舞蹈是建立在“脑/身体运动”基础上的复杂过程,躯体伴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运动需要脑的多个区域参与活动。舞蹈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人脑对于肢体的运动与控制,有利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协调发展,对于大脑的开发很有好处。2岁以后,孩子的模仿能力便充分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发现他(她)会模仿大人的各种动作,模仿动物的形态,甚至是自然界的变化,比如打雷。4至7岁儿童模仿动作的大量出现,标示着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受其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此时进行舞蹈训练已经有了基础。而肌肉发育是有一定顺序的,当身体高度快速增长时,肌肉以增加长度为主,长体重,以肌纤维增粗为主。少年儿童全身肌肉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迟些,上、下肢肌肉的发育早于躯体肌肉,臂部和大腿肌肉的发育又早于小腿和足部的较小肌肉和手的小肌肉群。所以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掌握动作的精确性差。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

  充分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生理特性规律,相应开展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对儿童的伤害,更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舞蹈技艺的掌握和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心肺功能比成人差,心肺体积比较大,心脏的收缩力差,平均心率为每分钟90至110次,高强度的运动会使儿童的心脏负担加重,影响身体健康。儿童的肺弹性较差,对空气的交换量较少,所以呼吸时频率较快,许多学龄前儿童养成了用口呼吸的不良习惯,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因此要及时纠正,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而舞蹈训练正是调整呼吸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少儿时期的呼吸调整有着很好的帮助功能。学龄期儿童的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差,贮尿功能弱,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因而这一时期儿童的排尿次数多,控制力差,在儿童兴奋或疲劳时特别容易遗尿。另外由于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容易受外部细菌感染,同时也易被潮气侵入,所以要特别注意卫生,为在训练中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一龄段中的训练尽量采用跪坐姿态。同时,建议在对儿童进行日常训练时,也避免直接坐于地面,最好使用瑜伽垫、练功垫或小板凳等。

  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肌肉记忆”是由美国芝加哥登堡大学戏剧学院的贝拉·伊特金博士在《表演学》中首次提出,称其为“一种移动或运动的不由自主的感觉” ,也就是说通过自身已有的运动感觉,让身体部位自然地作出运动反应。舞蹈演员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技巧,被肌肉牢牢记住,并很自然地表现出来。“肌肉记忆”对舞蹈训练具有指导性意义。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尤其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功能在于大脑皮层。一个人在运动的时候,大脑皮层开始向神经元传递运动信息,再由神经元到肌肉膜,最后到肌肉,作出反应,但这仅仅是针对普通人运动时身体机能的本能反应,对于舞蹈训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反复训练,肌肉有了记忆,再次进行该动作时,肌肉记忆才会起到作用,再加上肌肉对动作已经有了惯性,动作才能更加准确。肌肉对一个动作有了“记忆”之后就不容易被忘记,这是肌肉记忆最大的优势,但也成为了肌肉记忆最大的劣势,如果少儿在舞蹈学习及练习中长期不规范训练,那么,在短期内很难纠正这种错误的肌肉记忆。

  少儿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美育,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其美育功能,需要深入的学术梳理与研究。段龄概念的真正意义是指出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少儿舞蹈教学法应遵循孩子年龄、身体、肌肉、骨骼等元素的规律性,同时应在其段龄的属性中根据少儿的发育基础进行适度教学、扩展性教学、限制性教学等。适度教学的意义是不盲从于市场,切勿拔苗助长。在限制性教学中,以一切从孩子出发,关注孩子身体健康为己任,不盲目训练、不超限性训练。扩展性教学的宗旨在于“快乐舞蹈”的教学根本,助力完善少儿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在科学教学的同时,丰富儿童舞蹈教学的课堂对孩子的成长和对舞蹈的认知也至关重要。比如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是中华文化中的奇葩,我们应该努力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为我们的少儿舞蹈课堂增色,同时少儿舞蹈即兴舞训练对孩子的身心开发亦颇多益处。更多提升舞蹈教学的资源与手段,有待舞蹈教育整合与开发。

  总之,在大力推动和实施舞蹈教育的同时,希望少儿舞蹈教学能够越来越多地真正走近孩子,适合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抱舞蹈艺术,让舞蹈艺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系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徐州市舞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