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穷的土地上寻找精神的家园
——普洱市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观后
栏目:视线
作者:唐白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宾弄赛嗨》剧照

  “山为什么那么高,路为什么那么远,日升又日落,一年又一年。我想翻过这座山,我想走完这条路,太阳啊,什么时候来到村寨,照亮我们翻山越岭,照亮我们坎坷前行,照亮这片贫困的土地,照亮我的父老乡亲……”这是不久前云南省普洱市上演的脱贫攻坚主题报告剧《宾弄赛嗨》中《心愿》的歌词,唱出了大山深处所有人民的心愿,也唱出了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云南省普洱市创作者以“宾弄赛嗨互帮互助脱贫模式”为素材,创作了脱贫攻坚主题报告剧《宾弄赛嗨》 。“宾弄赛嗨”系普洱市孟连县的傣语,意为“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 ,是普洱市孟连县民间普遍沿袭的各民族间互帮互助的传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普洱市深入挖掘“宾弄赛嗨”团结互助机制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实行“县际互帮、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民互助”的新型“宾弄赛嗨”脱贫攻坚模式。“宾弄赛嗨”形成了各县(区) 、各民族团结一心战贫困的良好氛围。

  全剧由序《愚公移山》 、第一篇章《播种》 、第二篇章《深耕》 、第三篇章《收获》和尾声《宾弄赛嗨》组成。每个篇章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进行创作,环环相扣。剧中运用舞蹈、歌曲、诗朗诵、多媒体等艺术形式综合呈现。应该说,舞蹈是本剧的亮点,舞蹈演员的肢体表达让该剧的色彩更加多元化。例如在序《愚公移山》中,编导采用的佤族舞蹈有着磅礴有力的风格特点,表现了各族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又如第一篇章中的《摘帽》 ,编导运用一顶大型的草帽道具,演员们围圈蹲在草帽下行进,这顶“贫困”的帽子压在人们身上,有人偷懒掉队,但看到每个人都在行进,又赶紧加入“摘帽”队伍。限定的结构考验了创作者的功力,当帽子翻过来呈“立圆”滚动,最终形成一个“聚宝盆” ,所有人手握锄头欢快地起舞劳作,丰收的麦穗舞动着所象征的希望。这段舞蹈充分体现了“摘掉贫困的帽子,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你帮我,我帮他,共同战胜贫困和落后”的主题思想。而在第三篇章中的《幸福家园》里,创作者利用民间歌舞的方式,表达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换来的现实幸福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更是千万个普洱脱贫家庭最真实的写照。当彝族烟盒舞、哈尼族木屐舞、傣族象脚鼓和孔雀舞、佤族甩发舞一段段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在茶香四溢的美丽地方,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欢歌起舞,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留下了一张张温馨幸福的“宾弄赛嗨”的全家福。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演员均为普洱市本土的艺术工作者,特别加入了一批在扶贫工作一线工作过的扶贫干部,他们本色出演了剧中扶贫干部、被帮扶贫困户等角色。此外,演员中还有医生护士、人民警察、学校老师、从普洱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等,展现出了剧中人物质朴和真诚的一面。在第二篇章中的《巨变》里,他们身着崭新华丽的民族服饰,伴着激情澎湃的歌舞,唱出新时代的“各族人民唱新歌” —— “你看,校园美了,课桌新了,孩子在国旗下自豪地把头仰;你看,吃饱了,穿好了,看病不再慌忙,笑容常挂脸上……”浅显通俗的歌词体现着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个性;在第二篇章中的《想念你》里,一通电话、一对母女、一盏蜡烛、一个个默默“想念你”的老百姓,情景话剧和歌曲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基层一线扶贫干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事迹,也感同身受地理解每一位扶贫干部身后的家庭,当“你走了么,想你,你走了么,念你,你走了么,在心里,挂着你……”的歌声与“乖,你回来了该? ”的方言画外音交织在一起时,与台下的人们达成了心灵的共鸣,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战役就发生在我们所有人的身边,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冲锋陷阵。

  可以说, 《宾弄赛嗨》谱写了一曲各民族互帮互助脱贫攻坚的动人赞歌。当贫困消失在这片绿水青山,我们依然看到了普洱各族人民秉承着“宾弄赛嗨”的精神,为共同构筑美丽的中国梦而奋发!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