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兴酣未减,育苗劲更足
——记“舞聚云端”专题直播“鸿雁高飞,精神永存”
栏目:视线
作者:宋梦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贾作光先生是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奠基人,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布吉格” ,一生坚守“终身舞业为己任” 。近日,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舞蹈》杂志承办的“舞聚云端”舞蹈访谈节目举办了“鸿雁高飞,精神永存——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专题直播。资深蒙古族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斯琴塔日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和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作为特邀嘉宾与观众相聚云端,分享了贾作光的艺术人生以及其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影响。

  贾作光在从艺道路上德艺双馨,受人爱戴,不仅创造了芳留百世的舞蹈作品,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着一代代的舞界学人。正如其师吴晓邦在《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代序中评价道:“贾作光舞如其人,不虚饰,不花哨,不目空一切,他是中华民族的杰出舞蹈艺术家” 。斯琴塔日哈在访谈中也动容地回忆了自己与贾作光的往事:“贾老师非常热情,跟同志关系非常好,跟谁都能谈得来” 。潘志涛也由衷感叹:“贾老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做人做事都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举一动都是舞界学人的示范” ,曾经任《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科研电视系列片·贾作光专辑》总导演的冯双白在访谈中分享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给贾作光拍摄传记片时的故事:“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贾老不辞辛苦,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示范起动作来也是毫不含糊。 ”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贾作光在生活与艺术实践的双重洗礼中奉行“创新是新生,模仿是死亡”的创作原则,创造性地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的语汇,开拓了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蒙古族舞蹈。冯双白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分析道:“家喻户晓的舞蹈《鄂尔多斯》其实是贾老师从‘跳鬼’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经过创造性的加工,转换成新的形象,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宽阔的胸怀,豪放的性格,以及新时代下欢快昂扬的心情” 。贾作光在此节目中创新性地发展出的“软硬动肩”“单腿板腰”“甩手下腰”等标志性的动作极大加强了蒙古族舞蹈的观赏性和感染力。潘志涛、斯琴塔日哈也指出:“蒙古族民间舞蹈中肩部动作原先是没有那么丰富的,经过贾老师创造加工之后,仅肩部动作就有柔肩、绕肩、耸肩、碎抖肩等十余种,异常丰富” 。此外马跃还谈到贾作光选取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经典节目《彩虹》 ,后来也成为迄今为止鄂温克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以上所述都是贾作光扎根于生活,并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法创新进行高度的提炼和艺术概括的实例,正如罗斌所言,这是“原生素材和创作思维的有机结合,其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无一不闪耀着贾作光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 ”

  “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作为人民舞蹈家,贾作光对于艺术创作饱含激情与热爱,创作的《鄂尔多斯》 《盅碗舞》 《牧马舞》等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久演不衰。罗斌在访谈中对贾作光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普及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做了学理性的总结:“一,他深受吴晓邦倡导的‘为人生而舞,为社会而舞’舞蹈艺术观的影响,在创作中将人生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并从自然里面升成创作动机;二,对中华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舞蹈思维当中,这是创作家的天赋并且带有普遍意义。 ”这一切其实就是文化自信根植于舞蹈创作的表现,也是贾作光的作品能流传至今的原因,更是创作者应秉持的创作理念。

  贾作光创作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以鲜明的风格性舞蹈语言,彰显草原文化型舞蹈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发展中亮丽的风景。他的艺术观念、创作思想、理论研究在中国的舞蹈事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深深影响了一代代舞界后辈。尤其近年来,国内各项舞蹈评奖中,蒙古族舞蹈作品成绩突出,“ 《奔腾》 《蒙古人》 《出走》 《老雁》以及近年来大热的大型舞剧《骑兵》 《草原英雄小姐妹》 ,其实都是在贾老师开疆拓土的基石之上,经由马跃、敖登格日勒、何燕敏、田露等一代代编导的探索创新,不断地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辉煌事业增砖添瓦的成果。 ”冯双白感慨地总结道。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嘉宾们均表示势头可喜,未来可期,但是针对当今舞蹈创作中对叙事性舞蹈的盲目跟风、蒙古族舞蹈风格淡化等问题,嘉宾们也提醒应引起重视,并提出要保持原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要把握舞蹈民族语言风格性的内部逻辑,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原则。艺术作品的风格既体现在舞蹈语言上,又应植根于舞蹈的内容中,民族舞蹈的创作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便会失去风采和魅力,这与编导的创作手法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