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典型人物状态的秦腔英模戏
——观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
栏目:品味
作者: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剧照

  11月17日,新编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在西安易俗社大剧院首演,该剧由蒋演编剧、王群导演、冀福记担任艺术指导、西安易俗社创排。上世纪刘西有和十几个小伙子用生铁打成12把镢头,带领陕西商洛市丹凤县马炉村乡亲们修地造田、植树造林、改变落后面貌,把穷山恶水变成了“山下梯田坐底、山间经济林缠腰、山上油松戴帽”的地方。1958年刘西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是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

  《劳模刘西有》开演前,笔者听到两名上了岁数的观众的对话: “现在拍这个戏是不是有点晚了?年轻人恐怕理解不了刘西有。 ”观众是否认可《劳模刘西有》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关键在于是否看到刘西有与自身的契合处,从艺术创作来讲,要看刘西有的价值观是否是通过戏剧人物的状态传递出来的,因为观众认可了人物状态的真实性,也就接受了人物内心所认可的价值观。

  在家庭悲愁、团队分裂、政治打压等故事情节中, 《劳模刘西有》紧扣住了“奋斗为先”和“家庭圆满”这一组主要矛盾,这条主线不仅是刘西有的心理真实,也是历史真实。刘西有不能生育,延续香火是他不言自明的文化心理,是穷山恶水中他的焦虑和寄托。刘西有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作家林如许因为感佩刘西有的作为,将自己第二个孩子过继给刘西有抚养,其后刘西有在抗洪时没有及时把高烧的养子刘铮送医,刘铮落下身体缺陷,刘西有为公不为私遭到妻子埋怨。改革开放后青年刘铮找不到工作让刘西有打点关系,刘西有保持本色拒绝儿子。刘铮被人怂恿找生父借钱投资,遭到刘西有痛斥,刘铮反驳的话句句戳心,刘西有病倒。

  改变马炉村乡亲们的命运是刘西有心中的“头等大事” ,如何让观众理解这件大事对他来说有多紧要呢?编剧敏锐地集中笔墨于刘西有和妻子对接续香火的渴望,将家庭生活“不可避免地”勾连到刘西有的事业中。一场劳动戏中,一名不信任刘西有的村民讽刺道: “有些人连个娃都生不出来,口气还大得不行,还愚公移山呢?马炉变青川呢?叫咱跟着他下这怂苦。 ”其后刘西有表哥贾春又用过继一事与刘西有讨价还价,要求多分粮。仅几场戏,刘西有受困于两件大事的处境清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生活上他没有凭借,在事业上他惟有依靠群众。这样处理没有消解事业之要紧与家庭幸福之忧各自的意义,而是通过人物内心双重焦虑的彼此升级,裹挟式地完成了刘西有人物状态的塑造。获得这个人物状态好处有二,观众既能听懂刘西有“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妻子”高亢悲忍的心声,也通过焦虑而投入的人物体会到,刘西有对马炉村这片土地产生了一种灌注身心的责任感。在灾荒年,村民挨饿哄闹,刘西有要把自己家里的种子分给村民,此处有妻子的话:“信任,就为这信任,你连大小都掂不开,把咱娃都搭进去了。 ”编剧对于英模之事业和家庭的两端,跳出写家庭单方面妥协的窠臼,而是写家庭文化整体质感的变化,这样更贴近人物心理感受,也就更贴近观众。刘西有的这种状态、刘西有家庭的这种文化一直持续至剧终,在刘铮要求他介绍工作时,中年刘西有依然紧绷着这根弦,“爸要是腐败了,晚上都睡不着觉” 。可以说, 《劳模刘西有》成功塑造了一种典型的人物心理状态。

  刘西有人物状态的呼之欲出,既要归功于编剧巧妙“搭桥” ,也要归功于段落之间导演对画外歌声、音响音乐、舞台灯光的调度运用。创作者自觉地以人物心理状态的积累为段落设计和衔接的目的。例如,贾春出尔反尔,夜里刘西有夫妻感到无望哀肠百转,林如许突然造访说起过继的想法,此时人物情绪不是大喜而是人在命运转折前的愕然。此处对话仅三句,第一场完,然后果断插入劳动场面、塑造典型环境把人物置于时代状态中。投入时代大潮的情绪,每个时代的观众都不陌生。舞台空间上、中、下分为三组的村民,分别向右、向左、向右运动,行进间作面朝石梁的虚拟舞蹈化劳动,表现刘西有全身心投入到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时代场景中。剧中的劳动场景少而短,看似独立,却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巧妙地作为结构时代心理状态的一部分出现,目的则是为了让观众理解人物。

  一个真实人物认可的价值是多元的,往往在不能两全时呈现出人生的况味。该剧巧在不断描写“公” (乡亲的信任与不信任、时代的任务与政治压力)的拉扯和“私” (家庭生活的矛盾)的拉扯。公、私两方面形成了时代的格局面貌,也正是刘西有、林如许等人的文化构成。创作者追求的艺术境界体现在用何种情感去诉说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在“送子”一场戏中,早先同情、敬佩刘西有而提出过继儿子的林如许感到后悔了,他在长长的夜路中唱出了大段的独白,抱着儿子向刘西有家走去。在他把婴儿交给刘西有时,婴儿发出了舞台上的第一声啼哭,愈加扯动观众的心。林如许没有台词,向左走出舞台退场,舞台上留下抱着孩子的刘西有夫妻二人,此时响起闷雷,和男声“唉呀”的嗟叹。观众仿佛站在这两个个体命运不同走向的十字路口中央,看着刘、林两家的欲说无言,将他们的人生痛苦埋在心里。此段编导给刘、林两家人安排的信息是平衡的,没有解除林如许的痛苦,苍凉的抒情造成了悲叹有余哀的艺术效果。此处情节容易被处理成林如许和刘西有的情感融合、价值观归于一处,但该剧直至牛棚一段,处在人生最低谷的刘林二人才再次提起“送子”的事情。在观众信服的情境下,才使其和解。

  从序幕开始, 50岁的刘铮就代表着不认同刘西有的一种角度。该剧的最后不是刘铮向刘西有妥协,而是刘西有虽然拒绝,但却思考没有给刘铮安排工作到底对不对的心理活动。剧中刘铮的片段可以还原成一段完整的人生:养子的身份、患小儿麻痹的前因与后果、遇上市场经济的大潮而挑战退居二线的父亲权威。透过儿子刘铮的角度,对照他的人生际遇,观众才看到刘西有一次次选择坚持信仰的性格底色和家庭底色。一些英模戏表现主人公的奉献精神时,将复杂价值观的冲突化解为主题的拔高,让次要人物都成为主要人物的“伴奏” ,实际上是导致观众不能进入人物内心的一大原因。

  该剧的另一个特色是用大量改良的程式化动作代替了现代戏剧风格的动作,使得“戏味”浓厚,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秦腔的艺术结构中,让戏迷大呼过瘾。改良的程式化动作的运用让演、唱风格较为统一,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框架中,无需特意设计矛盾冲突和情感爆发点,而是直接通过唱词、曲调、演唱的配合唱出情绪的高低起伏和情感意境。这与该剧剧作不重心理动机解析而重延续抒情脉络的特色是相统一的,使得全剧流露出的不是一种“戏剧味”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刘西有的演员高二强在剧中大雨之下拉车带儿子去看病的段落里有一段“拉架子车”表演,将一身功夫展现得淋漓尽致。 《劳模刘西有》还使用二度时空的调度手段,现在时态的85岁的林如许与50岁的刘铮对刘西有往事的哀叹、点评,这些跳入当代的片段都较短,却完成了视角转换后对情感本身的再次抒发,形成余韵绵绵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