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传播经典文艺的时代内涵
栏目:观察
作者:张自清 薛晋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最近几年,央视着力开发和制作主流电视文艺栏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无不彰显出国家电视台的示范性,这些精品节目实现了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内涵和新魅力。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原创电视文化栏目《故事里的中国》 ,节目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文艺作品为文本,借助全新的舞台设计,用深度访谈和戏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激活了经典文艺作品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迸发出新时代的独特生命力,同时也提升了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艺术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均为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故事里的中国》选择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大国家、大时代的故事在小人物的鲜活演绎中清晰而深刻,原型人物的加持更让作品平添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家扎根生活、扎根现实,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变化,描绘了生活的千姿百态,丰富了人民的精神食粮。可以说,这些文艺节目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正大气象和雅俗共赏的魅力,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文艺创作者振奋精神再出发的生动体现,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反映了文艺为人民、人民爱文艺的生动可喜局面,为新时代文艺节目创作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 ,起到了示范和标杆的重要作用。

  一档精品电视节目,应该始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丰富的内涵感染人。我们不妨回到节目文本去体验其中的魅力,感受经典文艺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比如,1958年上映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了中国谍战影视作品的先河,影片中情报员李侠舍生取义,为我党传递重要情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其原型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国民党绝密江防计划的电报后被捕,倒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再如,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几部小说之一,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我军剿匪小分队在东北茫茫林海剿匪战斗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孤胆英雄杨子荣深入匪巢,与匪帮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剿匪胜利。事件也是根据杨子荣同志的真实事迹改编,作家曲波从战友视角记录和还原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又如,电影《焦裕禄》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优秀的党员干部焦裕禄为人民鞠躬尽瘁,以公仆情怀带领兰考县战天斗地的真实事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焦裕禄精神依旧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建构英雄形象的时代价值

  纵观我国影视行业,市场经济的刺激使一些文艺创作越来越呈现出低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一些文艺工作者淡化了以优秀文艺引导人民精神的使命意识。一些节目创作颠覆优秀传统、恶搞英雄人物、调侃崇高精神,企图靠明星拼收视、用颜值博眼球,背离了影视创作反映生活、服务人民的宗旨。这些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造成观众审美精神的流失,弱化和冲击了时代英雄形象,对年轻观众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恶劣影响。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国电视媒体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传播,中国电视的发展要始终坚守构建主流文化的任务,承担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故事里的中国》着力挖掘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发挥经典文艺的精神感召作用,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重新唤起了大众对时代英雄和英雄主义的正确认知,重塑了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栏目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里的中国》每期围绕一部经典文艺作品展开,邀请与作品有紧密关联的人物现身说法,离作品最近的人讲述作品最深的故事。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革命历史小说《红岩》 ,栏目组邀请原著作者罗广斌的女儿胡波、孙子罗际,以及罗广斌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马识途老先生、江姐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共同讲述《红岩》的创作背景,还原小说中的真人真事,缅怀牺牲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舞台现场重新演绎《烈火中永生》 ,坚贞不屈的江姐、威武凛然的许云峰,这些鲜活生动的英雄群像展示了共产党人钢铁一般的坚定意志和革命信仰。在作品亲历者、见证者的述说中,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是一场最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也是一本当代爱国主义的感人教材。

  “戏剧+影视+综艺”的和谐共振

  《故事里的中国》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样式,将影视放映、电视访谈和戏剧表演三维空间进行了创造性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谐共振。专业的舞台设置和先进的摄录技术让视听语言实现了多线立体叙事,为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效果和强烈的沉浸体验。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担任栏目戏剧部分的总导演,借助现代化的方式指导经典作品的演绎。邀请实力派演员还原剧中角色,如胡歌饰演李侠,倪大红饰演座山雕,郭涛饰演孙少安,陈数饰演江姐,王洛勇饰演焦裕禄等,演员用心塑造好角色,为节目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采用实景布景,服装、造型、道具极具年代感和真实性,增强了舞台的代入感和仪式感。另外,节目组还专门展示了剧本围读会环节,导演和演员在交流中获取对经典文艺的价值解读,对角色内涵的把握更加精准。在这场文艺追寻之旅中,经典作品成为青年艺术家和老一辈艺术家创作交流的桥梁, 95岁的贺敬之、 104岁的马识途、 90岁的郭兰英、 85岁的童祥苓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以身作则,告诫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秉持为艺术的初心、对艺术的敬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承经典,担当使命。

  经典文艺镌刻着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时代内涵,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在经典文艺的深刻解读中,大众对革命历史的敬畏心和对英雄形象的正确认知被重新唤起,而这些精神力量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作者张自清系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薛晋文系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