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散文的“姿姿势势”
栏目:视线
作者:缪俊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我的印象中,刘琼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位新秀。她的评论写得很有特色。去年,我在刊物上看到一篇她的散文《格桑花姿姿势势》 。看了题目觉得有点“那个” 。在我们上了年纪的读者中,觉得“姿势”二字是不能拆开重叠成“姿姿势势”的。但我当时刚从青海回来,在日月山的山坡上和附近克素尔藏族村卓玛姑娘家的庭院里,看到那美丽的格桑花,我很想看看刘琼是怎样描写格桑花的。果然,刘琼出手不凡,把格桑花写得“姿姿势势” ,令我得到一种美感。今年又因疫情宅在家里,读完了她新出版的散文集《通往查济的路上》中的50篇散文作品,觉得她的散文也很有特色,已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个人风格。

  文无定格。散文尤其如此。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位文士编了一部《古文观止》 ,选了上至春秋战国时期《郑伯克段于鄢》 ,下至明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共287篇文章(其中包括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名文) ,有政论,有记事,有游记,几乎没有重复的。可见文学史上散文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今天的散文更无固定格式和风格。有什么大散文、小散文,有什么论说、游记,等等,种类繁多,无定式可循。刘琼的散文形式多样,很难归类,有记录过去经历的事件,有记录家族和个人的经历,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文艺思想的探讨,总体看来已经有了自己的写作路径和特色。

  注重开掘文化底蕴,是刘琼散文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通往查济的路上》一文,初看题目,我以为是写她在前往查济的路上遇到什么奇特的故事,经历了什么磨难。其实不然。她写的是著名的皖南文化。她不仅写了古代的查绛一辈诗人,还写了程朱理学的影响,写了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一生痴绝,无梦到徽州”的梦想。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还写了出生在徽州的现当代名人陶行知、胡适、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行踪和性格。对于这些人物,不是直写,也不按照某些人固定的框框去写。例如写胡适,不去作某种固定的评价,而是写他“徽州驴”的性格;写徽商的往事,但没有去重复那些人云亦云的故事。刘琼的散文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不使人有“掉书袋”的感觉,使读者得到知识,又得到美感。

  在刘琼的散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的。比如《祖父的青春》 ,写她祖父在办离休、退休过程中的曲折,反映出晚辈对于祖辈、父辈曲折经历的理解和宽容,反映出新时代青年敬重长辈的心路历程。《给雪村的礼物》所举看似是微小的往事,但见微知著,反映出同事之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一些文章看来带有文艺评论的性质,但作者却把这些文章当作散文来写,立论虽然坚定,但文笔却比较婉转,让人读后有亲切感。 《招军旗下还需秣马厉兵》就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其中包括对某种文艺现象的批评,但不剑拔弩张,会使人读后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评论文章的写法值得提倡。

  所谓文如其人,我们从刘琼的散文中,读出了一个江南出生的女子的秀气和长期在知识领域打拼的“艺术博士”的知性。这些文章真是“姿姿势势” 。不知其他读者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