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连续4年晋京演出,用海派文化浸润校园——
走进校园,飞上银幕,沪剧唱出“上海好声音”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上海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沪剧院连续4年携新创和经典沪剧作品晋京演出,赢得了首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11月15日至18日,上海沪剧院带来的经典沪剧《雷雨》和大型原创沪剧《敦煌女儿》 ,先后登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梅兰芳大剧院和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为留住老戏迷、吸引新观众进行了积极探索。

  北京大学是樊锦诗先生的母校,也是她铸造“敦煌梦”的起点。作为上海沪剧院多年来着力打造的重点剧目,沪剧《敦煌女儿》以樊锦诗的事迹为题材,精彩演绎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博专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敦煌、弘扬敦煌文化的感人故事。2018年,沪剧《敦煌女儿》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吸引了1500多名北大师生购票观看演出。此次演出的版本就“数字敦煌”部分的舞台呈现进行了新的尝试,大漠、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敦煌元素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敦煌壁画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数据保存下来、了解到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据介绍,该剧上演一年多来,演出近60场,观众达到4万多人次,先后入选2019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 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2018 - 201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剧目,荣获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贡献奖。根据计划,全景声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还将于2020年投入拍摄。

  近些年来,上海沪剧院十分重视培养年轻观众,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戏曲进校园”道路。2016年,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达成三年合作计划,先后带着沪剧《邓世昌》 《雷雨》 《敦煌女儿》进入北大校园,举办了“从《敦煌女儿》看沪剧的创新和坚守”以及“听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等专题讲座,在北大逐渐形成了一批沪剧粉丝群体。与此同时,由上海沪剧院共同参与筹建的“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也在成立两年来与沪剧院保持着紧密合作,通过讲座等活动把海派文化普及推广到普通青年学子中,让海派文化浸润北大校园。

  在即将迎来曹禺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清华大学也向上海沪剧院伸出了橄榄枝, 11月17日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演的、移植自曹禺同名经典剧目的沪剧《雷雨》开启了上海沪剧院和清华大学合作的新篇章。这是上海沪剧院首次登陆清华大学。1938年申曲(沪剧前身)前辈艺人施春轩就以幕表戏的形式移植演出过《雷雨》 ,从此以“西装旗袍戏”闻名的沪剧舞台上就没有停止过《雷雨》的演出。沪剧名家丁是娥、解洪元、王盘声、杨飞飞、石筱英、邵滨孙、袁滨忠等都曾成功演绎过这部经典,而沪剧也因这部戏而极大提升了剧种的人文品位和表演品格。剧中,像“盘凤”“花园会”“撕支票”“四凤独叹”等唱段,更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2013年,上海沪剧院重新修改排演该剧,在“尊重原著、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强化了戏剧性与音乐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可看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特别是安排了第五场沪剧舞台上少有的五重唱,都是全剧的重要看点。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因为成功演绎了繁漪这个角色,更是“梅开二度” ,获得了第26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值得一提的是,沪剧《雷雨》同时作为沪剧人才培养的经典载体,也磨砺和成就了一代代的沪剧演员。此次晋京演出的沪剧《雷雨》中,扮演鲁妈的陈瑜、扮演周朴园的王明达、扮演鲁大海的钱思剑和扮演鲁贵的凌月刚都是沪剧舞台上具有相当功力的演员,塑造了非常鲜活的舞台形象。尤其是沪剧小生朱俭演绎的周萍、 90后青年演员洪豆豆和金世杰分别饰演的四凤和周冲,为演出增添了更多的生气和活力。

  据介绍,作为中国剧协“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项目、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茅善玉领衔主演,陈瑜、朱俭、王明达、洪豆豆、钱思剑、凌月刚、金世杰联合出演的沪剧电影《雷雨》于今年8月首映,在各大网络电影平台上的“想看”数累计近万,名列戏曲电影“想看”榜第一位,在预售票房、首映日票房、首周票房及首映日上座率方面皆有所突破,并荣登“2019年暑期档戏曲片综合票房冠军” 。2020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届时上海沪剧院还将携沪剧电影《雷雨》走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