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电影要把人民装在心中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现实主义电影要把人民装在心中

——专家研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价值引领

  国庆黄金档, 《我和我的祖国》 《攀登者》 《中国机长》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票房与口碑皆佳,令人瞩目。近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价值引领”学术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聚焦中国电影创作与价值引领的逻辑关系,分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的经验与困境。李文堂、张军、梅敬忠、范玉刚、祁述裕、李媛媛、丛治辰、段炳德、张颐武、李洋、杨晓红、华玮琳、王纯、乔乔、王珊、侯光明、俞剑红、刘德濒、刘正山、慕玲等学者、编剧、导演等出席座谈会,从不同领域和维度各抒己见。

  现实主义电影要具有独立精神,开掘国际影响力。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处在发展的“黄金期” ,正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近些年中国电影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思想引领、艺术创新、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开掘空间,高质量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谈到,中国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方面地位突出,具有强烈关怀现实主义的传统,而要避免背离现实主义本身陷入僵化的政治叙事模式,应秉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姿态,从世界文明的历史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化当中汲取营养,用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现实主义电影要把人民装在心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强调,现实主义电影要用直面现实的历史眼光,从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关注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倾听时代声音,写出小人物的冷暖情怀和人性光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篇的编剧华玮琳表示,该电影正是从“小人物”出发,映射出历史重大事件与时代变迁。华玮琳分享道,“夺冠”以女排三连冠、集体观看电视等几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小男孩视角讲述了个人生活和历史上女排夺冠瞬间相结合的故事,着力通过挖掘普通人物来链接起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 《我和我的祖国》几个短片的创作共性,即每个短片人物都是创作者心中的小英雄,汇聚起来最终成就了国家荣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谈到,电影是与现实主义血脉相连的艺术类型,“现实主义创作要真正将国与民结合起来,以民生问题为途径实现作品影响力的爆发” 。

  与会专家学者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给予厚望,并对现状及未来发展提出不同建议。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国家电影智库副秘书长俞剑红指出,现实主义创作已成为近年来电影市场的主流,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都聚焦现实主义,遵循着小制作、大情怀、高品质的电影创作要求生产了一批佳作力作,但纵观整体市场,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仍然面临人物代入感、情感共鸣、思想与艺术结合、戏剧矛盾冲突等诸多挑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祁述裕认为,应正确理解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与正能量等概念的内涵,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表现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生活出发,表现真实性和心理丰富性,推动现实主义电影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