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面对面”走进北京市曲剧团
“紧跟时代步伐是北京曲剧的重要特点”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2019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一城三带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板块“与艺术面对面” ,于9月17日走进北京市曲剧团,该团副团长崔迪、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主演汪鹏、北京曲剧《太平年》的主演王玉参与本次活动,以“探寻北京曲剧了解北京地方戏曲文化”为主题,就北京曲剧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以及如何与北京曲剧结缘、在不同剧目中如何塑造人物等多个话题和观众进行分享,汪鹏和王玉还现场演唱了北京曲剧《正红旗下》的两个选段。</p>
<p>  分享会上,崔迪回顾了北京曲剧自诞生以来6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将其分为初形期、定形期、低谷期、复苏期和鼎盛期。她说,北京曲剧的复苏期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创作者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改编了很多故事,比如老舍的《茶馆》 《龙须沟》等,同时也拥有了一批非常成熟的演员。“北京曲剧擅长演胡同里的事儿,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就是京味儿文化,所以两相碰撞,剧目的创作就非常得心应手。 ”崔迪说。</p>
<p>  在崔迪看来,自2000年以后至今,北京曲剧逐渐发展到鼎盛时期。1999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办北京曲剧班,为北京市曲剧团培养了第一批本科生,这其中就有王玉。2008年,汪鹏成为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曲剧班培养的第二批本科生之一。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曲剧团,演出了北京曲剧的很多大戏,成为北京曲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p>
<p>  崔迪表示,北京曲剧的鼎盛时期诞生了很多新创剧目,这些都是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在她看来,这是北京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往前走。 “即便演的是以前的故事,也要以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去演绎,照顾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 ”她说,北京曲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歌舞化,这使得一部剧的艺术表现手段更加丰富,比如在《正红旗下》中,展现北京民俗时,演员们都是用舞蹈的形式来演绎,“从《正红旗下》开始,我们排了很多用歌舞讲故事的作品,比如《黄叶红楼》 ,在音乐上,北京曲剧的唱腔贯穿全剧,台词量相对少一些,观众观看时,会感觉到非常美” 。</p>
<p>  北京市曲剧团近几年来,每年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都在不断增长。崔迪介绍,全团150余人,去年的演出量达到450场,今年预计将达到480场,这其中包含大戏的演出,也包含“文艺轻骑兵”式的小型演出。她说,这些数字证明了北京曲剧在当下的繁荣发展,数字的增长过程,也是北京市曲剧团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p>
<p>  汪鹏和王玉在分享会上,回忆了各自学习北京曲剧的往事。身为湖北人的汪鹏,刚学习北京曲剧时,因为弄不清楚北京话中的儿化音,闹了不少笑话。王玉是青岛人,她回忆当时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曲剧班学习时,班主任是地道的北京人,为了让学生们掌握京腔京韵,他要求学生们平时不可以说家乡话,哪怕是和家人打电话时也不能说。“当时我刚考到北京来,跟老师讲‘前门儿大栅栏’ ,他告诉我,像前门、德胜门、安定门这些地名,在北京话里都不加儿化音。 ”王玉说,当时为了学习北京话,她会特意跟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聊天,去感受和学习北京话的韵律。</p>
<p>  据悉,今年7月,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推出了“一城三带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本展演立足于讲好北京故事,目的是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作为此次展演的参演剧目,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将于10月5日至6日登陆北京海淀剧院,北京曲剧《太平年》将于10月9日至10日在中国评剧院上演。</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