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四力”中创新发展文艺
作者:刘方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文艺事业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相关理论问题有越来越高度凝练的概括。 《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关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路径,对于文艺工作者有重要指导作用。“四力”是有机统一的,下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此略作分析。

  其一,脚力关乎文艺与人民、实践和现实的关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有温度的作品,首先要不断增强脚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热爱人民,不仅要“身入” ,更要“心入”“情入” ,并且首先要“身入” ,走进实践深处、深入人民火热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艺工作者要增强脚力,必须走出书本、走出书斋,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立足日新月异、丰富复杂的中国现实,植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大地。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增强脚力,关注并投身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创作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而又有温度的作品。

  其二,眼力关乎眼界、情怀和境界等。增强眼力,就要开阔眼界,“风物长宜放眼量” ,眼睛要向广处看, “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如此才能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增强眼力,还需不断提升思想的穿透力,“不畏浮云遮望眼” ,眼睛要向深处看,“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 ,尤其要敏锐洞悉我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顺应人类发展进步大势的一面。文艺家只有真正具有深广的眼光,才能增强自己的眼力,赋予作品以应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如敏锐的审美洞察力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时代明德——而这些也是增强眼力的关键所在。古人云“陶钧文思”需“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个人私利会遮住登高望远之眼,一己悲欢会扰乱宁静致远之心;如果汲汲于个人之私利、沉湎于一己之悲欢,心浮气躁,是很难增强眼力而使文思泉涌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尤其要处理好义利关系,重艺德,讲境界,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眼力强、眼界宽、眼光深,境界方高;只有“铁肩担道义” ,方能“妙手著文章” ;只有胸存浩然之气,才能创作出元气淋漓、笔力遒劲的巨作。

  其三,脑力关乎工夫、功力、创意和原创力等。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断增强脑力,既需要下艰苦的真工夫,也需要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为人民创作,不仅要用心、用情,而且要用功;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需要在作品打磨等方面不断增强脑力,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而一些人却不愿意在作品反复打磨上费脑力、下工夫,认为不值得,也不划算,急于把作品兑换成人民币,致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脑力,有很强现实针对性。

  不断增强脑力,也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既需要有为人民创作的基本态度,也需要有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基本能力;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 ,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既需要宽广的胸怀、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新颖的创意、创新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因此,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反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千年来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乃是激发当代文艺家创造力的文化源泉;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是激发当代文艺家创新能力的现实源泉。只有与胸怀对接,文艺的创意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具有接续并更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情怀、胸怀,反映并推动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高远理想,当代文艺家才能使自身的创新能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其四,笔力是衡量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只有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才能做到笔下有乾坤,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大气磅礴的史诗性力作,才能真正做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笔力遒劲”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的重要审美理想之一。作品要有遒劲的笔力,就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崇高的价值观念,“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 。不断增强笔力,还必须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历史地看,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现实地看,当今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使中华民族发生着史诗般的变化,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英雄史诗,乃是当代文艺家重大的文化使命。面对当今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一些人却只重视表达个人情调、一己悲欢,致使创作出的作品笔力孱弱,缺乏筋骨,甚至贬低崇高、丑化英雄,与时代逆流而动——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增强笔力说的现实针对性。

  总之,“四力”说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又一高度凝练的概括,指明了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路径,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鸿篇巨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