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西对立,
助力中华美学完整体系建构
栏目:视线
作者:王欢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杨春时教授的专著《中华美学概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现代美学理论阐释和重建了中华美学体系,在总体上揭示了中华美学的核心思想、基本范畴和内在理路。该书对中华美学的研究独具特色,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观点,非常值得学界关注。

  中国古代不仅有繁荣而精湛的艺术,也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但是,这些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学科。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美学理论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现代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可讳言,这个美学体系主要还是依据西方美学建构,对于中华美学的吸收不足。同时,对于中华美学的研究也展开了,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关于中华美学的研究与偏于西学的现代美学拉开了距离,二者并没充分沟通,中西美学对立的格局还没有打破。在这个格局中,中华美学研究可以说有这样几个不足:第一,对中华美学的研究更注重纵向的历史研究,成果众多,而横向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相对薄弱,成果较少。第二,多以中华美学固有的思想、概念来阐释中华美学,而以现代美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华美学相对薄弱。第三,中西美学的研究隔离,对话性研究相对薄弱。近现代以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做了沟通中西美学的尝试,试图在融汇中西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运用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和建构中华美学,取得了诸多极具价值的成果。中国当代美学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深化了对中华美学的认识。但我们仍缺乏中华美学总体、系统的现代阐释,中华美学的完整体系仍待建构。杨春时教授的《中华美学概论》力求弥补不足,从现代美学的高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试图从整体上系统构建中华美学体系,可以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首先,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作了对中华美学基本范畴、概念的阐释,也作了对儒家、道家和禅宗美学思想的总体论述,还作了对中华美学历史源流发展的阐释,多有精彩的论述,很有启发意义。但这些工作只是目,不是纲,本书的宗旨如后记所言: “本书横跨历史,对中华美学思想进行了横向的、总体性研究” 。它试图打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中华美学的哲学基础、思想核心、基本范畴和思想特色等为框架,系统地、整体上构建中华美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审美本质论。构建中华美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目标,因为中华美学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范畴体系和系统的理论,具有诗学化特性,因此很难使其作为统一的体系呈现出来。而且,中华美学思想具有民族性、古典性,也很难与西方化的现代美学沟通。但本书作者相信中华美学具有内在的体系,可以用现代美学思想组织起来;也相信人类的美学思想是相通的,可以克服时空间距进行现代的阐释,进而重构中华美学体系。事实上本书的研究是成功的,使得中华美学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出来。其次,杨春时对中华美学的研究不是封闭性的,而是打破中西美学的对立, “开展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对话,在比较中揭示中华美学的特性” 。在《中华美学概论》中,杨春时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思想,如中华美学的同情论、中华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空间性、中华美学的现象学特性和中华美学的隐超越性,以及中华美学的诗学化特性等。这些思想都是在比较中西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西美学对话的产物,这就揭示了中华美学的特性。正如杨春时所言: “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我挖掘了中华美学思想的特性,如同情论、主体间性、空间性以及审美现象学等,作为与西方美学对话的资本,补充了偏于认知论、主体性、时间性以及现象学美学的西方现代美学。 ”这种对话式研究继承了王国维、宗白华等前辈的学术传统,深化了中华美学研究。第三,杨春时从现代美学的高度来研究中华美学思想,努力重新阐释和构建中华美学体系。研究中华美学不能固守传统思想,必须以现代美学的角度切入,利用现代美学的思想、概念、范畴来阐释中华美学,把中华美学思想纳入现代美学的框架之中。如此,古老的中华美学的思想意义才得以显现,其现代价值也将呈现。本书用现代概念阐释中华美学概念,如揭示了中华美学的“美” 、 “妙” 、“文” 、 “韵”等概念的审美含义;用现代美学观念阐释中华美学观念,如揭示了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隐超越性;用现代美学结构来组织中华美学结构,如本书就使用了现代美学概论的框架来展开中华美学体系。这种建构打破了传统美学的混沌性,使得中华美学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明晰的系统呈现出来,意义非凡。

  总之, 《中华美学概论》在现代美学理论的框架下,通过中西美学思想的对话,试图在整体上、系统上建构中华美学体系,一定意义上使中华美学全貌得以呈现。这不仅凸显了中华美学的古典性和中华性,更昭示了其现代意义和世界性价值。杨春时的中华美学研究表明,唯有立足现代性,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才能真正继承并发扬中华美学和中华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