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对岭南历史的艺术呈现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灵渠,一个诞生在遥远的秦代,为岭南人民造福了两千余年的水利工程,却在浩繁的史籍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如何用文学重现灵渠的沧桑一幕,重现这一工程在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是历史对一代代岭南作家提出的挑战。终于,曾以一部120余万字的《桂系演义》饮誉华人世界的著名作家黄继树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灵渠》 。4月28日,在由《南方文坛》 、桂林市文联、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文艺评论基地、漓江出版社在广西桂林主办的研讨会上,众多学者、作家对于这部作品实现了哪些突破,应如何评价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畅谈。会议由《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由《桂系演义》就可以看出,黄继树是一个精心研究史料却又努力超越史料的作家。借用古人的说法,做史学是需要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而对于历史小说家来说,所需要的史才、史学和历史学家又有所不同,应思考怎样为读者提供新的历史视角。黄继树攻克了当下某些历史小说的平庸和浅显,在书中融入了当代人的文化思索。 《灵渠》一书以史禄和皋通两个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展开了对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的再现。陈建功也指出了这部作品的不足,认为小说中相离子这个人物是作者有意设计出的,担任着先进先觉角色的形象,但他的一些旨在体现这一用意的议论文字较为直白,这些内容应该尽可能隐藏到艺术形象的深处,避免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直接的传递者。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认为,灵渠的史料非常少,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广西的作家虽然多次想写这个题材,但最后还是绕开,黄继树在这个题材上坚持了下来,为作家如何对本乡本土的重要事件、重要历史进行表达做出了表率。秦朝有两大建设工程,也就是北长城、南灵渠,如今灵渠终于有了一个历史性的文学书写,有了和这个工程相匹配的厚重的文学文本。关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彼此对立、渗透融合的共同发展历史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发展的历史很少有文学作品来写。这部作品为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文学读本。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创研部原主任胡平则从《灵渠》中充满奇幻意味的描述开始,指出如今网络文学的读者比严肃文学要多,和严肃文学放弃了幻想这个领域有关。他说,如今有了《灵渠》这种由严肃作家写出来的想象力非常奇特的著作,这样的作品会有很多年轻读者喜欢。而且,这部作品虽然富有想象力,但是和网络文学还是有思想内容上的很大区别,作家坚持了严肃文学的立场,没有极度神化人物,而且特意强调了人物所具有的更深层的人文情怀。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艺说,灵渠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对它的存在和历史进行艺术化再现是作家不能忽视的。《灵渠》不仅艺术性地披露了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也对百越地区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壮民族文化,对当地民间原本不为人知的传说进行了艺术再现,这些内容丰富了作品的信息量,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加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广西出版集团总编辑曹光哲认为,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岭南地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献的,只有几句话的文字,从几句话开始构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是作家弥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对于地方性的文学出版,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地方题材应该如何写? 《灵渠》是一部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创作主线,但是也有着魔幻等种种元素的作品,对于它的丰富内涵是可以多次开发的,可以延伸出很多其他形态的产品来,这也为同类作品的写作做出了示范。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白志繁以及唐正柱、赵德明、兰燕、东西、光盘等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