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艺术人文之大道
栏目:前沿
作者:朱辉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3月4日,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许多人与我一样倍感振奋。“培根铸魂” ,既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天职,也是我们要不断坚守的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此为圭臬,努力奉献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一、民族之根、人民之魂是文艺之源

  培根铸魂,我以为,这“根”就是民族之根, “魂”就是人民之“魂” 。那么,“根”在哪里,“魂”在何方?历经苦难而愈挫愈奋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深深地植根于广袤厚实的神州大地而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在数千年的艰难跋涉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形成和发展了刚健顽强的魂魄,从而使我们始终自立于世界之林。

  大家应该还记得:新时期曾出现过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寻根文学” ,后蔓延至电影、电视、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在当代文坛艺苑产生过重要影响,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这些文艺家的“寻根”追求和付出的努力,应予充分肯定。但“寻根文学”及相关艺术,也存在着不足。一是更多地转向久远的过去或荒蛮的乡野,二是较多地聚焦于民族中的劣根性,这固然令我们警醒,但也未免以偏概全,对此我们也要予以反省。

  中华民族之根,诚然来自久远的历史,但同样蕴藏于当代现实之中;中国人民的魂魄,诚然在历代先贤那里闪耀,但也在当今百姓身上闪光。这里仅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两个典型事例——红旗渠工程和塞罕坝工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被周恩来总理当年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另一奇迹为武汉长江大桥) ,于20世纪60年代横空出世。历经十年建成的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既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大问题,还让几十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实现了粮食逐年增产。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在太行山岩上筑起了一座丰碑。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一个象征。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林场,于1962年建场,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创业大军集结于这个“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奋斗、默默奉献,营造出了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 %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被授予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

  类似红旗渠工程和塞罕坝工程这样的伟大奇迹,在当代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而且还在不断涌现。在这些伟大的创造中,不正彰显着我们民族、我们人民的“根”与“魂”吗!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为当代人民立言,表达当代人民的心声,展现当代人民的风采,使我们的“根”更深,让我们的“魂”更健。

  二、文艺家要不断修炼自己根正魂健

  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一条优良传统。“为仁由己” ,“推己及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强调的都是从自己做起并做好,然后才可普度众生。当代中国文艺家要肩负起新的伟大使命,首先就要使自己根正魂健。

  在当代中国文艺家中,曾经涌现过许多根正魂健的典范。柳青、周立波、路遥、刘文西、施光南、阎肃和乌兰牧骑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里我们简略回顾一下阎肃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历程,对当代文艺家为人从艺当大有裨益。

  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界的“常青树” ,80年人生路, 60载艺术情,是什么力量激励着阎肃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是在用一种歌唱和赞美的方式来爱党爱国。 ”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坚定的信念啊!就是因为他始终坚守高唱时代主旋律这一艺术的制高点,让他也达到了当代文艺的巅峰。

  任何杰出的文艺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多年历练、磨练和修炼才成正果。阎肃一生基本上是职业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深入生活,联系群众(主要为部队官兵) ,在艺术上不懈追求。尚未念完大学,阎肃就于1950年调入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在文工团里,开始是当演员、合唱队员、乐队剧务,后来成为导演,年轻的阎肃可谓“全能” 。1953年阎肃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任分队长,后任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从此开始了他的专业创作之路。

  享有盛誉的歌剧《江姐》 ,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也奠定了阎肃在音乐界的重要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依然笔耕不辍。对人民群众,阎肃有着无比的深情与大爱。1998年,阎肃已近古稀,仍坚持前往抗洪一线,参与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这就是一位文艺老兵的情怀!

  阎肃的追求与探索,不是可以给我们以诸多启示么?

  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当代文艺家也要坚守初心。作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我们要始终葆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样博大刚健的情怀。一旦化为文字、旋律、画面、影像等之后,自然就高远而超迈,成为时代的精神标识。

  三、以如椽大笔展现历史巨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有比这样绝佳的机遇更激动人心的吗?还有比这样绝妙的契机更能激发起文艺家的灵感和激情的吗?

  文艺的培根铸魂,应由何处入手,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历代中国人,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愿望、最强的动力就是追求“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认为:今天来培根铸魂,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持之以恒地展现中国人民从“寻梦”“筑梦”“追梦”“织梦”到“圆梦”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

  鸦片战争彻底震醒了昏睡中的中国人。一批先知先觉者由此痛彻地意识到:老大中华帝国已经在崩塌,往日的荣耀已不复存在。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梦”之旅。林则徐、黄遵宪、魏源等一生始终都在求索着救国之策,而号为“革命军马前卒”的邹容更明确地提出了“独立、自由”的全新理想。此后中国几代人一直苦苦地“追梦” ——追求着早日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特别是以后的左翼文艺家们,用他们的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追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郭沫若的诗歌和剧作、茅盾的小说和散文……其内蕴都是非常丰富的。但如果总览其追求,明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民族的复兴、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曙光初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并建成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许多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家也积极参与到这一“织梦”的伟大事业中。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真正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到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已经走上了“圆梦”之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即将在我们这一代圆就!

  梦,一定是高于现实的。因此文艺家务必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像先贤先哲们那样成为先知先觉者,将凝聚着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审美理想的“中国梦” ,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在当下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文艺家要重点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巨变。这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一个一个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有多少感天动地的事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文艺家去发掘、去提炼、去呈现啊!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上天下海探宇宙,“一带一路”连五洲,这些都是激发艺术灵感翱翔的资源,都是文艺创作极其丰富的宝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艺家务须以文艺的方式、艺术的力量,去感染、打动、激励人民不断奋进。任何崇高、深刻的主题,如果不化为丰满的艺术形象、富于韵味的艺术境界,也是缺乏艺术魅力的,也是难于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如果文艺家对国家的许多重大工程、对人民的伟大创举不熟悉、不了解,就会无从下笔,或者浮光掠影。这就要求文艺家走进现实深处去,走到群众中间去;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和方式,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坚持高水准的艺术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真正厚重的杰作来,也才能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