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一种永远听不完的声音
——读王学海组诗《石头有时真会说话》
栏目:品味
作者:童程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学海的诗,与整个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诗人非常注意自身灵魂的挣扎洗礼和内在思想感情的层层开掘。他精心构筑的这个诗歌城堡,潜藏着众多的隐秘暗喻和新奇的意象。

  近又读到组诗《石头有时真会说话》( 《中国作家》 2018年第8期) ,诗人有意无意之间设置了五种独特的声音:石头的话语、阳光的欢笑、心对土的低语、失语的童话和深呼吸。这五种声音此起彼伏,高低错落,形成了诗歌特有的交响乐,奏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的心胸。

  第一首诗《石头有时真会说话》写个体在攀登的过程中,生命的活力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这种活力,这种豪气傲古视今,可以直追李白的游侠气。

  “我再次攀越这座孤山/将童稚和青春贴上鞋尖/沿着先祖出没的足迹/蹦窜气息弥散的时空” 。从诗句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游侠”精神气质和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王学海承续了民族文学最优秀诗人的精神传统,与自己民族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能够深刻理解和传达这个民族的命运和情绪。然而,其中又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现代意识,突破了古典诗词严密的艺术系统对于新诗创造沉重的束缚与压迫。王学海的诗歌轻灵自由,犹如春天的百灵鸟在空中飞翔,吟唱。

  在吸取古典诗词的艺术精华的同时又推陈出新:“见证的是那一堆褐色的岩石/晒足了太阳又不愿吐出/梦想在身上闪出斑点……生命本来悬着许多未知/石头,有时真会说话” 。

  石头,在王学海的笔下成为了永恒价值的象征。它坚硬,沉默,永久,富足;它充满了智慧,穿越了古今。诗人用“见证”一词,巧妙地在象征与抒情主体之间构架起了一座意义的桥梁。

  第二首诗《走夜路》写了夜行的自由与快乐,给人静谧与神往。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各种机制中显得异常忙碌。人们睡醒之后,就踏上了某一条飘飘荡荡的道路,汇入了匆匆的脚步中。生活就像转动的齿轮,一环连着一环。人们几乎来不及思考行走的意义,也从来没有拥有一个人真正静谧的私人空间。诗人在第一小节中写道:“走夜路的意义/是一种不可捉摸的黑/星星尽管睁开无数双眼/你的自由就像它的千万根眼睫” 。这样的诗句给人的灵魂片刻真正的自由,让人远离俗世的喧嚣。在情感的驱动下,诗人的想象力达到了极致,他把“自由”比喻成了星星的“千万根眼睫” 。

  柯尔律治说最理想的完美诗人能使人的全部灵魂活跃起来,使各种才能互相制约,然又发挥其各自的价值与作用。他到处散发一种和谐一致的情调和精神,促使各物混合并进而融化为一,所依靠的则是一种善于综合的神奇力量,这就是我们专门称为想象的力量。王学海深入事物内部,并将一切合为优美而机智的整体。诗歌的结尾这样写着:“这时的身体已离开肉身/它的游弋只于对象负责/时间和规则成了过时的旧章/阳光滑出行走时发出的欢笑” 。

  这里,诗人追求的自由已经升华成为另一种境界,超越了俗世的规则。在夜路上,诗人写出了阳光的欢笑。王学海诗中的矛盾和张力,给人强烈的冲击,读来字字千钧。

  第三首《读书的时候》写了被传统力量和世俗偏见所遮蔽的温暖人性,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明眸善睐、柔情蜜语。诗歌用“读书的时候”作为开篇首句,犹如开山巨斧,给读者留下了一条通向“世外桃源”的康庄大道。诗中呈现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诗人精心选择,匠心独运的结果。如:稻和麦;草茬、野花;竹林、风声;草丛、蚯蚓;小溪、卵石;树、藤蔓。这六组意象,两两相对,相互依存,自然天成,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读这样的诗句,人们仿佛行走在阳光下落英缤纷之处。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人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将和梭罗的瓦尔登湖、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成为心灵诗意栖居的一方圣土。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所有美好自然的一切,或多或少受到了背叛和装饰:“在梦蝶中有可能已不是庄子/多少双手搁背了镰刀……因此玫瑰不一定是红的/玫瑰也是睡眼中的一个微笑” 。诗人聊以安慰的是:“鸟儿看得明白,那是心对土的低语/世上根本不存在孤独”“心对土的低语” ,这是世界上最诚挚的誓言。

  第四首《日落又将踏上日出的路》 ,读题目就会感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忧伤气氛,挥之不去。如果把组诗比作一曲交响乐的话,到了第四乐章进入了低声部,旋律低沉缓慢,悲凉充塞了天地:“所有的纯真/都朝向少年的那条路/轻轻地滑入一尖草丛/童话的昨天已经失语” 。春天的河流被河岸背叛,被喧嚣的城市占领;就连蚕茧和桑树,乡村浜兜里的鱼,忠诚的杜鹃都浮躁地进入商品的价值轨道中。因此,诗人再次忧伤地吟唱着:日落又将踏上日出的路……

  第五首《穆旦花园的月光》 ,让人感受到喷薄的力量。诗人如同一个巨人,左手持着开山巨凿,右手抡起榔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银钩铁画,火花四溅,夺人心魄。组诗的交响乐成分进入了第五乐章,诗人以穆旦的名义,奏出了最强音:“下弦月式的目光/淡淡地留在以你命名的花园/在清明的节气里/又一次浮出” 。即使是一弯新月,也怀抱着团圆的希望。穆旦坎坷的人生遭遇象征着人世间所有的艰难困苦,多少人在其中沉沦,淹没。

  诗人王学海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寻觅到了“一株白桦,静默着/树皮崩裂出喷溅的浆” 。他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骨头照白了月光, /回望中/默祈校园能真给你一次/无困难的/深呼吸” 。骨头照白了月光,王学海的诗情发挥到了极致,超越了诗歌技巧层面。穆旦必将像恒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复兴的时空,人世界所有的阴霾也必将被扫除一空。